- A.积极人性观
- B.被动人性观
- C.消极人性观
- D.主动人性观
- A.近因效应
- B.首因效应
- C.社会过滤效应
- D.最近效应
- A.胆汁质
- B.多血质
- C.黏液质
- D.抑郁质
- A.生理性与社会性的动机
- B.长远与短暂的动机
- C.高尚与低级的动机
- D.主导性与辅助性的动机
- A.直接强化
- B.自我强化
- C.负强化
- D.替代强化
- A.加法模式
- B.平均模式
- C.加权平均模式
- D.总和模式
- A.原型定向
- B.原型操作
- C.操作整合
- D.原型内化
- A.原型
- B.原型启发
- C.问题情境
- D.问题对象
- A.双重抑制
- B.前摄抑制
- C.单一抑制
- D.倒摄抑制
- A.双趋式冲突
- B.双避式冲突
- C.趋避式冲突
- D.多重趋避式冲突
- A.生理性障碍
- B.心理性障碍
- C.存储性障碍
- D.提取性障碍
- A.心理过程与个性
- B.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 C.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 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 18
-
简述德育的校外途径。
- 20
-
简要说明教师的劳动特点。
- 21
-
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 22
-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 A.赞可夫
- B.马卡连科
- C.凯洛夫
- D.苏霍姆林斯基
- 24
-
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
- A.诊断性评价
- B.形成性评价
- C.终结性评价
- D.发展性评价
- A.独立性
- B.多样性
- C.实践性
- D.自愿性
- A.心理起源论
- B.生物起源论
- C.劳动起源论
- D.神话起源论
- A.1982年
- B.1983年
- C.1984年
- D.1985年
- A.启发性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循序渐进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 A.《论语》
- B.《学记》
- C.《孟子》
- D.《荀子》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 A.备课
- B.上课
- C.考试
- D.作业
- A.加强德育
- B.发展智力
-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D.健康第一
- A.各科教学
- B.课外活动
- C.社会实践
- D.班主任工作
- A.传统教育理论
- B.现代教育理论
- C.形式教育理论
- D.实质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