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试题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8

         父亲的植物学

①父亲是位与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摸透了植物的秉性。

②父亲在世的最后几年,我经常软硬兼施,将他老人家接到城里小住。每每住了两天,他就神不守舍。我知道,他是惦记他的庄稼。有一次,我执意挽留他多待几天,我说:“现在是农闲,你急着回家干啥?”他的回答叫我哭笑不得。他说:“眼下正值水稻灌浆,我得盯紧点儿,看看它们是不是有谁偷奸耍滑。”老小老小,父亲年纪大了,是不是返老还童?父亲却严肃地说:“就像小飞(我的儿子)他们上自习课,老师为什么还得坐堂?老师要是不照面,他们不做小动作交头接耳吗?你别看水稻,没有成熟之前,也是孩子呢,哪有孩子不活蹦乱跳,像大人一样自觉遵守纪律的?它们若是打盹偷懒,结的穗不打秤,准得减产。”他老人家似是而非的触类旁通,让我瞠目结舌。

③我是农校毕业,父亲这套耸人听闻的植物学,我领教过不是一回。有一次,父亲身体有恙,我顺道回家看他,他已初愈。说好了下午就得返程,其实是想和父母多聊几句。父亲却依然吃了饭扛着锹下地。母亲嗔怨道:“看你急不可耐的样子,你不能等他们动身再下地吗?”父亲说:“我已经几天没下地了,正闹稻瘟,虽然打了药,也不知道好了没有?”母亲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父亲指了指我,低声说:“得了病的人,亲人看望,心里不是舒服许多?患了病的庄稼和生了病的人一样,脾气都大。”在父亲眼里,庄稼不是作物,而是人,具备了人的喜怒哀乐。因此,有活没活,他都要去看他的庄稼,和作物套近乎。一天不下地,心里就不踏实。他的逻辑令人匪夷所思 地里的庄稼就像演员 没有观众捧场 它们会演得投入吗 没事,在田埂上转悠,哪怕是深情地看上它们几眼,它们也会受到鼓舞,投桃报李。

④在父亲看来,植物是人,而人是有脾气的。小时候,柿子吐红,我们饥不择食地摘,往往生拉硬拽。可柿子却总赖在枝头依依不舍,索性买珠得椟,将柿树枝条也折下来。父亲看了很心痛,说:“人骨折了,伤筋动骨一百天,你折枝,柿树不痛吗,来年柿树还敢坐果?柿树也是有记忆的。”父亲教了我们一招:抓住柄,反方向、顺方向各旋3圈,柿子就乖巧地落到我们手中。父亲说:“不要对柿子蛮横无理,它天生的倔犟,得顺着它,才能手到擒来。”父亲的某些举止,荒诞不经。比方说,隔那么一段时间,他会在屋前院后拍树,大有把树干拍遍的况味。父亲的解释是,他拍树,就像长辈拍晚辈肩膀,让这些树感觉到主人的重视和亲昵。树就会攒着劲长,结出大的果子长出粗的腰围。苞谷吐缨,他顶着骄阳,钻进玉米地,汗涔涔地与谷穗们一一握手,我还以为那是父亲帮助苞谷人工授粉。父亲的滑稽镜头,惹得村人嘲讽他是领导下基层视察。父亲我行我速乐此不疲,他说:“苞谷也像人,本来就是餐风宿露的光头百姓,你若是袖手旁观,它们会伸出谷穗的手来?你不嫌弃它们,主动伸出手,让它们感到和蔼可亲,它们一激动,恨不能伸出双手。”

⑤父亲还喜欢和植物说话。记得有一回,我从家里的棉地经过,摘棉的父亲正在和谁唠嗑。四顾,茫然无人。我想,许是父亲一个人劳作,自言自语,打发寂寞。那年的初冬,父亲哭丧着脸,说是到城里住了几天,没有和棉蕾拉呱儿,秋蕾抿紧嘴巴缄默不语,忘了吐絮。原来,父亲是在和棉花说话,父亲固执地认为,他一开口,棉蕾就会答腔。籽棉,是棉花的大段道白。这简直是奇谈怪论了。

⑥在父亲看来,死了的植物,也是活的。只不过以另一种形态活着而已。

⑦小时候,我锄地,锄头脱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将锄揳上去,没锄出一畦,又脱了。父亲将锄揳上,放到沟里浸浸,再锄,就不容易脱落。父亲提醒:“锄头渴了,你得勤勤地给它喝水。喝足了,它埋头干活,就不松懈卖呆了。树渴了,不是得给树喝水吗?”我说:“锄柄虽是树,但不是死了,还要喝水?”父亲说:“树死了,它的魂还在。记住,每一种植物,包括它的躯体,都是一条生命,都得善待。”

⑧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一个庄稼汉的植物学,也学到了一个庄稼汉做人的道理。

第③段画浪线句缺少的标点符号,依次应该是         

  • A ,。,。   
  • B :。,!    
  • C ,,。?   
  • D :,,?
9

对第⑤段加点词语“这样的经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富有与否,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
  • B. 贫穷的人,有时远比物质富足的人快乐。
  • C. 一个人物质上越贫穷,精神上就会越富有。
  • D. 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使我感动和震撼。
12

我们需要出走

①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②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佛罗伦萨认识一个十四岁的苏格兰小孩,拿着一学期扫厕所存的钱,就到欧洲来旅行。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这样的青年将来长大以后,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我们宋朝词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可是这个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

③我希望壮游,带动的是年轻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 )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也很难有出息。很多人去欧洲,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 当你清楚自己爱什么,要做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困难可以一层层克服。其实壮游有一部分,是先走出去再说。此外,“壮游”的“壮”字,并不是炫耀,而是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

④旅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检查自身文化应该反省的东西。著有《真腊风土记》,出使吴哥城的周达观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时候,受不了天气。他不了解当地人怎么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后,他变了。当初他带着大国心态,当时元朝那么伟大,但他后来说,真腊,一个小小的东南亚国家,可是礼仪这么严整,“不可轻视也”。 我觉得,人不可能没有主观,可是在旅游里面,我们能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

⑤到吴哥窟,我总会带朋友去柬埔寨人的家。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叫做“家徒四壁”,他们连壁都没有。在台湾,我老觉得还缺什么。到那里,我第一次想我在台北家有什么。我以为我比他们富有。可后来,我看到他们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有太多了。我一生当中都没有这样的经验。我觉得这就是个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旅游都值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就会回来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反省。

⑥在一个环境久了,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学习、聊天、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

⑦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

⑧就从这个简单的改变开始吧。

【相关链接】

壮游,即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进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交互“深”。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

壮游一词源自唐朝,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但后来,壮游的传统在中国逐渐消失了。         

第③段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 A. 即使   
  • B. 如果    
  • C. 所以   
  • D. 或者
14

对何易于亲自引舟这一行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刻为百姓的精神。
  • B.他身先士卒,希望能对百姓起模范带头作用。
  • C.这是他为了讨好上司而故意做出的姿态。
  • D.他身为属令,无所事事,大材小用,未尽其责。
16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长途跋涉用笔精简,而作者渴望一览泰山之情却蕴含其中。
  • B.作者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 C.“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仅一句,就写出了登山途中的艰险。
  • D.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顶晚景图。
20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狂”字统摄全词,表现词人神态、举止和情怀之“狂”。
  • B.“锦帽”两句描绘出猎的壮阔场面,也烘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 C.“亲射虎”“射天狼”两处虚写都突出了词人高超的射猎本领。
  • D.作者以魏尚自比,抒发了他渴望为国效力、抗敌戍边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