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现金
- B.有价证券
- C.活期存款
- D.大额可转让存单
- E.定期存款
- A.审核真实性
- B.审核合理性
- C.审核重要性
- D.审核合法性
- E.审核完整性
- A.平均法
- B.市场法
- C.收益法
- D.成本法
- A.事件所涉及的机构名称,地点、时间
- B.事件的发生原因、性质、等级,可能涉及的金额及人数、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以及事件发生后的社会稳定情况
- C.事态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已经及拟进一步采取的应对措施
- D.其他与本事件有关的内容
- A.信息科技合规管理
- B.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 C.信息科技风险审计
- D.信息科技管理
- A.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 B.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品行和声誉,熟悉并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有良好的守法合规记录
- C.具备履职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从业经验,确保履职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在行为及决策上显示出良好的判断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从业记录
- D.具备履职所需的独立性
- E.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 A.已恢复支付能力
- B.股东增加注册资本金
- C.亏损得到弥补
- D.有新成员单位加入
- E.违法违规行为得到纠正
- A.折旧计算表
- B.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 C.工资结算汇总表
- D.账户余额试算平衡表
- A.外包服务的范围和标准;
- B.外包服务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的安排;
- C.外包服务的业务连续性的安排;
- D.外包服务的审计和检查;
- E.外包争端的解决机制。
- A.机构设立
- B.机构变更
- C.机构终止
- D.调整业务范围
- E.增加业务品种
- F.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
- A.对各项业务及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统一的监测、分析与报告
- B.持续监控风险并测算与风险相关的资本需求,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
- C.了解银行股东特别是主要股东的风险状况、集团架构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影响和传导,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制定应急预案;
- D.评估业务和产品创新、进入新市场以及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时,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 A.出现严重支付危机
- B.当年亏损超过注册资本金的30%
- C.当年亏损超过注册资本金的20%
- D.连续3年亏损超过注册资本金的8%
- E.连续3年亏损超过注册资本金的10%
- F.严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有关规章
- A.库存现金
- B.存放同业存款
- C.在中央银行存款
- D.托收中款项
- E.同业拆借
- A.立足县域
- B.扩大规模
- C.服务社区
- D.支农支小
- A.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
- B.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
- C.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
- D.小微企业贷款满意率
- A.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
- B.拆入资金余额不得高于资本总额
- C.担保余额不得高于资本总额
- D.短期证券投资与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高于40%
- E.长期投资与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
- F.自有固定资产与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高于20%
- A.选择贷款客户
- B.创造贷款新品种和安排合适的贷款结构
- C.评估和控制贷款风险
- D.在贷款经营中推销银行其它产品
- E.制定和实施培养客户的战略
- A.筹建
- B.开业
- C.装修
- D.选址
- A.该程序的特点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账
- B.总账登记详细,便于查账对账
- C.缺点是总账登记的工作量较小
- D.适用于规模小、业务量少的企业
- A.独立性
- B.专业性
- C.审慎性
- D.交叉性
- A.钱随粮走
- B.库贷挂钩
- C.购贷销还
- D.全程监管
- A.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二级银行体制
- B.金融宏观调控主体是商业银行
- C.金融宏观调控包括计划调控、政策调控、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
- D.政策和法律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
- E.金融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 A.经营业务
- B.业务推介
- C.客户服务
- D.债权催收
- E.信息的收集、反馈
- A.防洪工程
- B.水资源配置工程
- C.水土保持
- D.水生态保护
- A.独立设账
- B.集中管理
- C.分户管理
- D.独立核算
- A.发行股票
- B.发行国债
- C.贷款
- D.存款
- E.发行企业债券
- A.通过销售或购买理财产品方式调节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
- B.将理财产品与其他产品进行捆绑销售
- C.采取抽奖、回扣或者赠送实物等方式销售理财产品
- D.通过理财产品进行利益输送
- A.信息技术故障
- B.外部服务中断
- C.人为破坏
- D.自然灾害
- A.科技能力丧失
- B.业务中断
- C.信息泄密
- D.服务水平下降
- A.头寸的监控与测算
- B.内部资金的供应与调拨
- C.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 D.同业定期存款的组织与管理
- A.本科以上学历
- B.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 C.从事金融工作6年以上,或从事财务或资金管理工作10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
- D.从事金融工作5年以上,或从事财务或资金管理工作9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
- E.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品行和声誉,熟悉并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有良好的守法合规记录
- F.具备履职所需的独立性
- A.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且金额不超过50万元,或用于农副产品收购等无法确定交易对象的
- B.农户消费贷款且金额不超过30万元
- C.借款人交易对象不具备条件有效使用非现金结算方式条件的
- D.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A.保证
- B.存货浮动抵押
- C.信用
- D.质押
- A.授信工作部门
- B.授信工作岗位
- C.授信工作人员
- D.授信工作制度
- A.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
- B.借款人的交易对手所属行业
- C.借款人所属行业
- D.以上都不是
- A.5日
- B.10日
- C.3日
- D.15日
- A.不得进行转授权
- B.可以进行转授权
- C.可以部分进行转授权
- D.可以部分超授权
- A.合法
- B.家庭
- C.借款
- D.违法
- A.当地经济健康发展,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良好。
- B.当地政府与农发行合作良好,无欠本欠息。
- C.本级政府上一年度区域准入指标符合有关规定,其中,负债率不超过10%,债务率不超过100%,偿债率不超过15%,项目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区域融资最高额度。
- D.地(市)级或过去三年一般预算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增长率均超过20%县级的区域准入指标上限,经总行核准后可适当上浮,上浮比例最高不超过50%。
- A.利润的计算
- B.债权债务的结算
- C.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
- D.亏损弥补
- A.200万元
- B.300万元
- C.500万元
- D.800万元
- A.3.12
- B.1
- C.2.88
- D.2
- A.企业按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
- B.企业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
- C.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应付的利息
- D.到期一次归还本金和利息的长期借款的利息
- 77
-
贷款拨备率为()之比
- A.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之比
- B.贷款损失准备与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
- C.不良贷款与贷款损失准备之比
- A.旗县支行
- B.盟市分行
- C.自治区分行
- D.总行
- A.3
- B.1
- C.2
- D.5
- A.成员单位
- B.财务公司
- C.母公司
- D.投资人
- A.旗县支行
- B.盟市分行
- C.自治区分行
- D.总行
- A.正常类
- B.关注类
- C.次级类
- D.可疑类
- A.1
- B.2
- C.3
- D.4
- A.8%
- B.12%
- C.25%
- D.30%
- A.75%
- B.100%
- C.150%
- A.学校的教学楼
- B.医院的招待所
- C.幼儿园的教室
- D.医院的住院大楼
- A.工商银行
- B.建设银行
- C.农发行
- D.中国银行
- A.4%、6%、8%
- B.6%、8%、10%
- C.5%、8%、12%
- D.5%、6%、8%
- A.1
- B.2
- C.3
- D.4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A.半年
- B.1年
- C.3年
- D.5年
- A.旗县级
- B.地市级
- C.自治区级
- D.国家级
- A.特别重大运营中断事件(Ⅰ级)
- B.重大运营中断事件(Ⅱ级)
- C.较大运营中断事件(Ⅲ级)
- A.接受风险
- B.转移风险
- C.减少风险
- D.规避风险
- A.1
- B.2
- C.3
- D.4
- A.关注类
- B.次级类
- C.可疑类
- D.正常类
- A.正常一级
- B.正常二级
- C.正常三级
- D.正常四级
- A.固有财产
- B.信贷资产
- C.资本金
- D.证券资产
- A.大户室
- B.理财服务区
- C.个人业务柜台
- D.综合服务柜台
- A.准入
- B.准出
- C.准入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