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让患者自然躺在乳腺托架切线板上,调节切线板的高度使患者的胸壁与床面成30°夹角
- B.用激光线核对患者的体中线,以保持患者头脚方向无扭曲
- C.根据患者手臂功能恢复情况,分别调节患者的双侧手臂上举和外展的角度≥90°
- D.如需照射锁骨上野则让患者头部保持头正位
- E.切线板放在床上要稍偏患侧,以免外切线野的后界落在治疗床或切线板上
- A.MLC动态调强
- B.条形挡块移动技术
- C.断层治疗
- D.MLC静态调强
- E.电子线旋转治疗
- A.确定靶区大小及剂量是医师的主要工作
- B.探讨如何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是技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 C.放疗计划的实施是技师的主要工作
- D.为了节省开支和资源共享,可以用影像科的CT机来代替放疗科的CT模拟机
- E.放疗设备的QA和QC是物理师的职责
- A.鼻腔癌
- B.鼻旁窦癌
- C.口腔肿瘤如舌癌、口底癌等
- D.脑瘤
- E.腮腺肿瘤
- A.不但自己能熟练地使用治疗机,还能帮助技术员正确地使用治疗机
- B.能解决一些疑难患者的摆位,检查治疗计划,核对医嘱是否正确
- C.负责进修生的培训工作
- D.负责本组的医疗质量
- E.指导技术员的工作,起到帮助、检查、监督的作用
- A.随管电流的变化,稳定管电压
- B.随管电压的变化,稳定管电流
- C.随管电流的变化,稳定电源电压
- D.随管电压的变化,稳定管电压
- E.随管电压的变化,稳定电源电压
- A.在像面的不同方位上实际焦点的投影不同
- B.实际焦点在X线管长轴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 C.在X线管靶面下垂直方向上水平投影的大小
- D.从灯丝正面发射出的电子所形成的焦点
- E.有效焦点为一矩形,大小为a×bsinα
- A.焦点大,功率小
- B.焦点小,功率大
- C.焦点大,功率大
- D.焦点小,功率小
- E.焦点功率均不变
- A.合理选择放射源
- B.肿瘤剂量要求准确
- C.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剂量要均匀
- D.尽量的肿瘤区域内,剂量要均匀,尽量提高治疗区域的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的剂量
- E.保护肿瘤周围要求器官免受照射
- A.骨干
- B.骨端
- C.骨骺
- D.骨骺板
- E.干骺端
- A.4~6MeV
- B.6~16MeV
- C.16~25MeV
- D.4~16MeV
- E.4~25MeV
- A.使病人皮肤上所画出的照射野暴露
- B.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
- C.身体放松,躺正
- D.准备好固定装置
- E.升降治疗床
- 13
-
直肠癌单纯放疗照射剂量选
- A.2000cGy/2周
- B.3000cGy/3周
- C.4000cGy/4周
- D.5000cGy/5周
- E.6000cGy/6周
- A.4.0 cm
- B.5.0 cm
- C.6.0 cm
- D.4.5 cm
- E.6.5 cm
- A.立体定向定位框架和摆位框架的使用
- B.三维坐标重复的高精度
- C.靶区定位和摆位的准确以及剂量在靶区内高度集中
- D.直线加速器的等中心的高精度
- E.CT、MRI与PET等先进影像工具的辅助和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
- A.电子穿射射程正比于电子能量
- B.可按公式E=3×d后+2MeV – 3MeV,选取所需要的能量,式中E为电子束能量,d为肿瘤或靶区的后援深度
- C.同等剂量分布均匀,过最大剂量点后,剂量急剧下降,可保护病变后正常组织
- D.建成区剂量分布均匀,过最大剂量点后,剂量急剧下降,可保护变后正常射也
- E.高能电子束对表浅及偏位肿瘤的放疗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 A.8cm
- B.10cm
- C.12cm
- D.14cm
- E.16cm
- A.40~50Gy/4~5W
- B.51~19Gy/5~6W
- C.60~70Gy/6~7W
- D.71~80Gy/7~8W
- E.90Gy/9W
- 19
-
适形放疗的基本目标是
- A.杀灭肿瘤细胞
- B.提高肿瘤致死剂量
- C.提高正常组织耐受剂量
- D.提高治疗增益比
- E.提高剂量率
- A.缩短准直器到皮肤的距离,可以减少几何半影
- B.增加准直器厚度,可以减少穿射半影
- C.射野面积小,散射半影大
- D.射线能量高,散射半影小
- E.散射半影与被照射介质密度原子系数有关
- A.碶形因数即射线中心轴上深度d处的有、无碶形板是的吸收剂量率之比
- B.对高能X线和钴60y线碶形因数的测量深度均为5cm
- C.50%等剂量线与中心轴上垂直线的夹角称为碶形角
- D.碶形野的百分深度量等于相同射野的无碶形板是的平
- E.野的百分深度量与碶形因数的乘积
- A.5% - 95%等剂量线所包围的范围
- B.15% - 95%等剂量线所包围的范围
- C.10% - 80%等剂量线所包围的范围
- D.20% - 80%等剂量线所包围的范围
- E.20% - 90%等剂量线所包围的范围
- A.修正射线束的倾斜
- B.修正身体表面的弯曲
- C.修正组织不均匀性的影响
- D.改善不规律射野的剂量分布
- E.碶形滤过板能起到“补偿滤过”的作用
- A.是指游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射线通过组织中产生的次级电子
- B.在组织中具有一定射程
- C.到达一定深度后,剂量迅速下降
- D.不同组织对其吸收差别不显著
- E.适用于表浅或偏心部位肿瘤的治疗
- A.3野
- B.4野
- C.5野
- D.6野
- E.7野
- 26
-
X刀的投照方式是
- A.单平面旋转照射、多个非共面聚焦弧照射和全动态旋转照射
- B.单平面旋转、多个非共面聚焦弧照射
- C.多个非共面旋转、全动态旋转照射
- D.多野照射、多个非共面聚焦弧照射
- E.单野照射、多野照射、全动态旋转照射
- A.1%
- B.1.5%
- C.5%
- D.2.5%
- E.3%
- A.使用容量充分的电源变压器
- B.将电源变压器安装在影像科附近
- C.使用截面积足够的铜质电源线
- D.使用截面积较小的铜质电源线
- E.尽量缩短电源线的长度
- A.两维放射治疗
- B.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 C.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 D.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E.后装放射治疗
- 30
-
千伏补偿的目的是
- A.补偿电源电压的变化
- B.使mA不随kV变化
- C.使kV表指示值与实际管电压一致
- D.补偿电容电流对mA的影响
- E.补偿kV对电容电流的影响
- A.曝光时间
- B.焦点大小
- C.千伏数
- D.灯丝温度
- E.阳极特性
- A.锁骨上区
- B.内乳区
- C.对侧乳腺
- D.根治术后的胸壁
- E.腋窝
- 33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早期乳腺癌做局部切除加术后根治性放射治疗,可取代根治术
- B.软组织肿瘤以局部扩大切除加术后放射治疗取代截肢等创伤大的手术
- C.直肠癌术后加放射治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同时降低肝转移率
- D.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因有效的化学治疗的进展,已取代放射治疗
- E.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加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手段在不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都在探索
- 34
-
属于单次大剂量照射的是
- A.CRT
- B.IMRT
- C.SRS
- D.SRT
- E.IGRT
- A.手术治疗
- B.放射治疗
- C.化学治疗
- D.激光治疗
- E.靶向治疗
- A.剂量补块式填充物
- B.腊块
- C.油纱
- D.敷料
- E.衣物
- A.局部脑组织坏死
- B.照射局部周围脑组织水肿
- C.相关的功能损害
- D.继发颅内压增高
- E.骨髓抑制
- 38
-
动态楔形板是如何实现的
- A.靠固定楔形板
- B.靠计划剂量分布
- C.靠旋转治疗
- D.靠独立准直器运动
- E.靠铅挡块移动
- A.表面剂量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 B.从表面到dmax为剂量建成区,区宽随射线能量增加而增加
- C.从dmax得到d80(d85)为治疗区,剂量梯度变化较小
- D.D80(d85)以后,为剂量跌落区,随射线能量增加剂量梯
- E.度变徒随电子束能量增加,皮肤剂量和尾部剂量增加
- A.高能光子与电子
- B.快中子
- C.N负介子
- D.质子
- E.氖核
- A.在最大剂量建成点以前,剂量随深度增加
- B.在最大剂量建成点以前,按指数规律衰减
- C.皮肤剂量小,随能量增加而增加
- D.皮肤剂量小,随能量增加而减小
- E.射出剂量,随能量增加而增加
- A.腰4上缘
- B.腰4
- C.腰4下缘
- D.腰5上缘
- E.腰5下缘
- A.4.5
- B.5.0
- C.5.5
- D.6.0
- E.6.5
- A.通过炭刷和滑环的接触导电
- B.易产生高压噪声
- C.高压发生器装在扫描架内
- D.通过滑环传递的电压达上万伏
- E.通过滑环传递的电压达数百伏
- A.前后倾斜度
- B.左右倾斜度
- C.头颈位高低
- D.大小
- E.厚薄
- A.机器运转不正常,不予治疗
- B.放射治疗计划经主管医生和上级医师审核后签名方可治疗
- C.治疗模式和维修模式均可用于日常治疗
- D.剂量监督系统失灵时不予治疗
- E.机器保护连锁系统失灵时,不可强行断开保护系统进行治疗
- A.±1%
- B.±2%
- C.±3%
- D.±4%
- E.±5%
- A.计算机
- B.模数转换器
- C.图像显示器
- D.探测器
- E.多幅照相机
- A.体积小
- B.寿命长
- C.内阻小
- D.内阻大
- E.不需要灯丝加热
- 50
-
直肠癌的临床症状主要是
- A.排尿困难
- B.大便习惯改变
- C.体重下降
- D.进食困难
- E.下肢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