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2015年12月31日
- B.2016年5月31日
- C.2016年12月31日
- D.2017年5月31日
- A.甲为某支公司,2014年被上级公司给予通报批评处理。
- B.乙为某支公司经理,2012年被给予警告处分。
- C.丙为某地市分公司部门经理,2015年被给予经济处分。
- D.丁为某支公司经理,2013年被给予撤职处分。
- A.三个工作日
- B.四个工作日
- C.五个工作日
- D.六个工作日
- A.6个月内
- B.1年内
- C.15个工作日内
- D.10个工作日内
- A.购买、伪造、使用虚假邀请函、虚假日程、虚假会议通知等虚假文件或违规通过旅行社或中介机构联系邀请函的行为
- B.使用出国经费预算以外资金作为出国经费的行为,以及其他违反因公出境经费预算、支出、使用、核算、团组费用标准等制度,情节或后果较重的行为
- C.违规组织或参加因公出访任务,或安排无实质内容的或违反规定的因公出国活动
- D.以培训、会议为名,组织员工用因私护照或证件公款出访旅游的行为
- A.《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十七条: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不负责任,或者有其他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失职渎职行为。
- B.《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三十二条:违反公司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管理制度的。
- C.《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三十八条:无正当理由不执行或擅自改变监管机构和上级的政策、制度、决定、要求的。
- D.《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三十九条:其他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构、集团公司、公司各项规定的行为。
- A.所认定的错误事实要与当事人见面
- B.提出的处理建议要与当事人见面
- C.处理决定送达时要与当事人见面
- D.复查案件时要与当事人见面
- A.当事人拒绝签署的,需有两个以上见证人签字证明。
- B.当事人已离司且确实无法找到的,可省略此程序,但案件审理人员应作出书面说明。
- C.当事人对组织认定的错误事实有不同意见时,应确保其书面反馈意见。
- D.司法案件的经营管理责任人可省略错误事实见面程序。
- A.责任人在被公安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期间暂时停止劳动合同的履行
- B.司法机关尚未定性,但损失已经造成且责任人已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为起到惩治作用,公司可先对责任人作出问责决定
- C.在人民法院尚未作出生效判决期间,可能被追究责任的人员应暂缓提拔任用,不得调动、交流,暂缓办理出国(境)等手续。
- D.此案不是集中问责范畴
- A.初步核查
- B.立案
- C.错误事实和本人见面
- D.集体审议
- A.审核案件材料
- B.与被调查人谈话
- C.错误事实和本人见面
- D.集体审议
- A.《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十七条: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不负责任,或者有其他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失职渎职行为。
- B.《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三十二条:违反公司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管理制度的。
- C.《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三十八条:无正当理由不执行或擅自改变监管机构和上级的政策、制度、决定、要求的。
- D.《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三十九条:其他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构、集团公司、公司各项规定的行为。
- A.责任人退休超过两年的一律可免于责任追究。
- B.责任人退休两年以内的,应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纪律处分的,可直接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 C.责任人退休两年以内,应给予降级(职)、撤职、留用察看纪律处分的,以责任人退休时所担任的职务为基础,依据相关规定降低职级后,按照重新确定的职级发放相关补助、福利,确定待遇。
- D.责任人退休两年以内的,应给予开除处分的,公司不再发放相关补助、福利,不再给予有关待遇。
- A.应给予A市分公司通报批评处理
- B.应给予张三警告以上纪律处分
- C.应给予李四记过以上纪律处分
- D.应给予李四撤职以上纪律处分
- A.该案的问责应适用总公司集中问责程序。
- B.对张三应给予解除劳务派遣合同处理。
- C.对张三应给予开除处理。
- D.对张三的处理应报当地保监局。
- A.对张三应给予警告处分。
- B.若张三具有职务,公司可对张三直接适用解聘领导职务的处理方式。
- C.公司可对张三直接适用经济处分的处理方式。
- D.按照公司规定,对张三的问责需与当地保监局沟通。
- A.该案可由A省分公司负责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 B.该案可由B市分公司负责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 C.该案可由C市分公司负责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 D.该案可由B市分公司印发并执行处理决定。
- A.通报批评可采用书面通报批评和在一定范围内召开大会点名批评两种方式。
- B.诫勉谈话可不印发处理决定,但应保留诫勉谈话记录。
- C.经济处分必须由监察部门印发处理决定。
- D.纪律处分决定应自决定印发之日起生效。
- A.2015年12月31日
- B.2016年5月31日
- C.2016年12月31日
- D.2017年5月31日
- A.《案件审理暂行办法》
- B.《总公司集中问责实施细则》
- C.《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 D.《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
- A.《案件审理暂行办法》
- B.《总公司集中问责实施细则》
- C.《集中问责暂行办法》
- D.《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
- A.《案件审理暂行办法》
- B.《总公司集中问责实施细则》
- C.《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 D.《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
- A.甲为某支公司,2015年被上级公司给予通报批评处理。
- B.乙为某支公司经理,2014年被给予警告处分。
- C.丙为某地市分公司部门经理,2014年被给予经济处分。
- D.丁为某支公司经理,2012年被给予降级(职)处分。
- A.《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
- B.《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 C.《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D.《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
- A.《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
- B.《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 C.《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D.《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
- A.警告处分期限为六个月。
- B.记过处分期限为十八个月。
- C.撤职处分期限为二十四个月。
- D.开除处分期限为五年。
- A.地市分公司总经理助理
- B.业务主管
- C.副调研员
- D.副巡视员
- A.《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
- B.《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 C.《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D.《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
- A.记过
- B.严重警告
- C.记大过
- D.解除劳动合同
- A.应当合并处理,按照数种行为中应当受到的最高处分加重一档给予处分。
- B.应当合并处理,按照数种行为中应当受到的最高处分给予处分并延长处分期限。
- C.若数种行为基于一个故意或过失,但触犯两个以上条款,依照处分较重的条款定性并给予处分并延长处分期限。
- D.若数种行为基于一个故意或过失,但触犯两个以上条款,依照处分较重的条款定性并给予处分。
- A.《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是公司责任追究制度的基础制度,适用于所有案件所有责任人的问责。
- B.《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主要明确了几种特定案件的间接责任人的问责标准。
- C.各级职能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可制定对操作层面一般性失误、未尽职尽责但未造成严重后果,以及轻微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并可依职权对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
- D.符合《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案件,对直接责任人与间接责任人的从重、从轻或减轻问责条件应适用《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及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
- A.次要责任人
- B.经营管理责任人
- C.领导责任人
- D.其他间接责任人
- A.决策、组织、策划、实施或参与实施违法违规行为
- B.部署、授意、默许、他人实施违法违规行为
- C.胁迫、协助他人实施违法违规行为
- D.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未能制约或防范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 A.《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贪污、职务侵占、受(索)贿等行为
- B.《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十五条:违反规定收受手续费、回扣、礼金、有价证券等行为
- C.《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十九条:领导干部失职渎职行为
- D.《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三十九条:其他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构、集团公司、公司各项规定的行为
- A.《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
- B.《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 C.《关于适用<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和<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 D.《<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和<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 A.《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十七条: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不负责任,或者有其他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失职渎职行为。
- B.《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二十条:违反规定设立“账外账、小金库”的。
- C.《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三十条:导致财务、业务资料、数据、报告以及重要信息不真实的行为。
- D.《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三十八条:无正当理由不执行或擅自改变监管机构和上级的政策、制度、决定、要求的。
- A.案件审理时如发现一些次要问题限于客观条件难以查清,即使主要问题已经查清,不影响案件定性和处理结果,仍需补充查证清楚。
- B.证据充分、确凿,但被调查人拒绝承认的,不可认定。
- C.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审理人员应该与被审查人进行错误事实见面。
- D.司法机关和监管机构作出生效判决、决定、函件等文件替代错误事实见面材料。
- 38
-
以下哪项行为可适用《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第十七条“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不负责任,或者有其他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处理( )。
- A.出国(境)管理部门不认真履行职责,违规审核审批领导干部、员工出国(境)
- B.故意违反权责规范手册等相关制度规定的
- C.在开展财务、业务、理赔、审计等内部检查中,已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但故意隐瞒不报的
- D.违反反洗钱、反垄断、税务管理等规定的行为
- A.③⑤⑥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⑥
- A.2016年2月1日
- B.2016年2月15日
- C.2016年3月1日
- D.2016年3月10日
- 41
-
2013年,张三在人保财险A省B市分公司时缮制了5笔假赔案,2014年,张三离司至国寿财险A省B市分公司工作,此时其曾经在人保财险B市分公司工作期间缮制假赔案一事案发,则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 A.该案人保财险A省B市分公司可委托国寿财险A省B市分公司追究张三的责任。
- B.该案由人保财险A省分公司和国寿财险A省分公司协商决定由哪个机构来追究张三的责任。
- C.该案由人保财险A省B市分公司追究张三责任,并将处理结果通知国寿财险A省B市分公司和当地保监局。
- D.该案由人保财险A省B市分公司报告当地保监局后,由保监局决定哪个机构追究张三的责任。
- A.即使受处分人未提交书面申请,纪律处分到期后,为保障受处分人的权益,纪委和监察部门有责任主动解除其纪律处分。
- B.责任人的纪律处分期间可以缩短,但需报作出处分决定机构的上一级机构批准。
- C.责任人的纪律处分期间可以缩短,但需向作出处分决定机构的上一级机构报备。
- D.责任人受到的纪律处分到期解除后,其后续管理期限也相应到期。
- A.可以
- B.不可以
- C.应当
- D.公司没有明确规定此种情况可以或应当减轻问责
- A.警告
- B.记过
- C.记大过
- D.降级(职)
- 45
-
张某为修理厂人员,在未与公司人员勾结的情况下单独制作假赔案,金额1万元,因保险诈骗罪被法院判决有期徒刑一年,经公司内部检查发现,内部没有管控漏洞,公司决定不再上追责任,处理此问题应适用哪些制度?( )
- A.《总公司集中问责实施细则》
- B.《案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 C.《对违法违规责任人处理的暂行规定》
- D.以上都不适用
- A.5万元
- B.3万元
- C.2万元
- D.0万元
- A.给予其降级(职)处分
- B.给予其撤职处分,将其职务降为业务经办
- C.给予其撤职处分,将其职务降为业务主办
- D.给予其降级(职)处分,同时并处经济处分。
- A.给予甲降级(职)处分后,甲在一定期间内不能担任管理序列职务。
- B.给予甲降级(职)处分后,甲在一定期间内只能担任技术序列职务。
- C.解除甲的降级(职)处分后,甲可立即恢复原职。
- D.给予甲降级(职)处分后,甲可担任地市分公司车险部副总经理。
- A.撤销甲的地市分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后,可保留其车险部总经理职务。
- B.甲的两个职务都不能保留。
- C.撤职处分期间内,甲可以担任车险部总经理助理。
- D.撤职处分期间内,甲可以担任地市分公司高级主管。
- A.与公司签订代理合同的人员
- B.劳务派遣人员
- C.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 D.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