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判决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 B.甲和乙对小琳的抚养义务是相对义务
- C.判决在原被告间不形成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
- D.小琳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
- A.诚实信用原则一般不通过“法律语句”的语句形式表达出来
- B.与法律规则相比,法律原则能最大限度实现法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 C.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和特殊性
- D.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适用于个案当中
- A.表达的是禁止性规则
- B.表达的是强行性规则
- C.表达的是程序性原则
- D.表达了法律规则中的法律后果
- A.甲市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承诺对合理合法的诉求依法及时处理
- B.乙区通过举办“群众吐槽会”建立群众利益沟通机制
- C.丙县通过地方戏等形式普及“即使有理也要守法”观念
- D.丁市律协要求律师不得代理群体性纠纷案件
- A.相比古代而言,法律在现代社会中对保障人们的权利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 B.从理论上讲,当诉讼成本高于诉讼可能带来的收益时,更易形成“厌讼”的传统
- C.案件激增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民群众已逐渐树立起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
- D.在法治社会,诉讼是解决纠纷的唯一合法途径
- A.应避免陪审员选任的过度“精英化”
- B.若少数陪审员成为常驻法院的“专审员”,将影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公信力
- C.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民群众通过参与司法养成守法习惯
- D.陪审员的大众思维和朴素观念能够弥补法官职业思维的局限性
- A.甲省推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将风险评估作为省政府决策的法定程序
- B.乙市聘请当地知名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对重大决策进行事前合法性审查
- C.丙区因发改局长立下“军令状”保证某重大项目不出问题,遂直接批准项目上马
- D.丁县教育局网上征求对学区调整、学校撤并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事项的意见
- A.在法治国家,道德通过内在信念影响外部行为,法律的有效实施总是依赖于道德
- B.以德治国应大力弘扬“和为贵、忍为高”的传统美德,不应借诉讼对利益斤斤计较
- C.道德能够令人知廉耻、懂礼让、有底线,良好的道德氛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 D.通过立法将“礼让为先”、“勤俭节约”、“见义勇为”等道德义务全部转化为法律义务,有助于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 A.改进法律起草机制,重要的法律草案由有关部门组织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起草
- B.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对于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
- C.完善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 D.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
- A.根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关于FOB项下风险转移的规定,风险是从货物在指定装运港指定船只越过船舷时起由卖方转移至买方,本案中货物尚未装船,所以风险由卖方承担
- B.根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违约并不影响风险转移,所以风险由卖方承担
- C.在卖方办理了保险的情况下,风险由保险人承担。因为卖方未办理保险,所以风险由其自己承担
- D.买方的违约行为导致风险提前转移,即风险自约定的交货期届满时已经转移至买方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