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早读,书声朗朗。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怒火一下子熄灭了。这件事使我陷入了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把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清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问题:

(1)案例中,教师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2)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北京南丁格尔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告诉员工:“不要光看到钱,那只是一种有形的东西。企业形象的扩大、信誉的提高,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 A.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 B.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唯一决定因素
  • C.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就一定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 D.盈利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材料是主题的来源,是提炼主题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主题的提炼不能胡乱“拔高”,乱贴“标签”
  • B.主题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性认识
  • C.不同的文体,提炼主题的着重点也不同
  • D.实用文体的发文意图往往就是主题

孔夫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  )。

  •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 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 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 D.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