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化学学科中,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属性的反应就是化学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学科中较为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化学概念。化学基本原理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的反映,它能把零散的化学知识按内在的规律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也能使人们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金刚石、石墨和C60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采集到的金刚石经过仔细研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

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石头、加工坚硬的金属,以及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等。根据金刚石的用途可以推测金刚石一定很硬。事实上,它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2.石墨

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很软。有滑腻感。此外,石墨还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我们常常要用到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等,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而它们的结构则与石墨类似。

【实验6—1】

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利用木炭的这个性质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以用它来吸附有异味的物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的还要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随着社会的发展.活性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饮用水在深度净化处理时都要用到活性炭.人们还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装修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等等。

【讨论】

结合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科学家发现.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已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

每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C60分子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C60分子很稳定。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C60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由于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与碳单质有关,如石墨电极、玻璃刀、钻石、铅笔芯,学生对于碳单质具有一定的了解。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碳的单质”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碳的单质”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下面是某教师“粗盐提取”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1:用托盘天平称取5.09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教师提问1:玻璃棒起什么作用?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

学生讨论1: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2:过滤食盐水(图2),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仍浑浊,再过滤一次。

教师提问2: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如何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

学生讨论2: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3: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图3)

教师提问3:加热过程为什么用玻璃不断搅拌滤液?

学生讨论3:得出结论。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可从知识建构、能力发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动机培养等5个方面。任选3个方面予以回答)

(2)在该教学片段中老师是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

(3)图2实验需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图3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

(4)在该内容的后续教学中,学生讨论得出“粗盐中含有的杂质只有泥沙等不溶的物质,通过过滤、蒸发即可得到纯净的NaCl”。判断该结论是否正确,并分析为什么?

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可用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制取
  • B.可由乙烯通过加成反应制取
  • C.与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
  • D.通过取代反应可制取乙酸乙酯
¥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