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 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 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 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案例:

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哪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教师板书:清、静、悲京)

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生:主要是通过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呜、闲话秋雨、佳日胜果。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

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

生:“慢”“润”“淡”。

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

生:通过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1)齐读第3段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

生:租来的一椽“破屋”,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目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师:回答得很好。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写了哪些秋色?

生:碧绿、青天、花朵。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冷清。

师:凄清如许。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可是作者又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我

们还说它“静”.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

师:回答得很好。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谁能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生:课文《荷塘月色》中,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师:很好,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更加孤独,凄冷。

师: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

生:“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生: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

师:回答的很好,这幅画面正是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种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还有些许凄冷、孤独。

(2)读第3~8段,品味“秋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灰尘尘的天气,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

生:干净利索,而不是南方的“混混沌沌”。

师:很好。这幅画面出现了两个都市闲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生:外貌、动作、神态、语言。

师:透露出怎样的心境?

生:悠闲中透露出一种感伤寂寞。

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什么目的?

生: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得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这句对话,让我们体味一下“故都的秋”的秋味。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读得怎么样?

生:太快,太平淡,没有微叹的语气。

师:再读一遍。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很好,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秋味”。

(3)读第5~9段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谁能描绘一下剩下的两幅图?

生:第5段描绘的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第9段描绘的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师:这两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什么特点的体现?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文中的“形”是什么?“神”又是什么?形神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呢?

生:“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作者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

生:这肯定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师:回答很准确。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到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作者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了。

(4)品读第13、14段

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文章最后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

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道没有“北国的秋”浓厚。

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那么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

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生: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

师:很好,文章最后的议论,是点睛之笔。作者愿意以生命为代价,与北国之秋同在,这足见他对北国之秋所倾注的深情。

问题: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实录的片段,阅读并进行评析。

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第一遍听读:校正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很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该教学反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 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
  • 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 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 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 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 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 A.教师不必引导,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后大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
  • B.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熟,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延伸、拓展
  • C.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
  • D.教学中教师可删减或替换此部分的专题,为自主重设专题创造条件
¥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