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分析说理
- B.据事说理
- C.对比说理
- D.论辩说理
- E.算账说理
- A.精心选择拍摄角度
- B.保证画面和同期声质量
- C.恰当运用景别
- D.巧妙运用光线
- E.恰当运用长镜头
- A.及时准确
- B.公开透明
- C.有序开放
- D.有效管理
- E.正确引导
- A.新闻信息的统合
- B.把关
- C.编辑稿件
- D.组织策划
- E.发言
- A.mpg
- B.mov
- C.mp3
- D.wmv
- A.求新性
- B.突击性
- C.灵活性
- D.广泛性
- E.持续性
针对下面北京电视台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新闻作品《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2011年1月14日播出),试分析这则电视消息的特色。
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
马国颖 金蕾 王晓龙 李琪
【导语】
昨天,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举行。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顺利实现全面停产。这是中国钢铁史上的一个历史时刻,也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我们与延续了91年的钢铁生产作别。这份告别永载史册。
【正文】
【同期声】“成分合格,可以出钢!”(说明性字幕,2011年1月12日)
【工文】
这条每天重复30多遍的口令,在2011年1月12日这天戛然而止。这是首钢石景山地区产出的最后一炉钢。王宴滨把挂钟的时间定格在21点47分。(钢水流出……轧钢)
一天之后,最后一炉钢水,在高速线材车间变成了最后一批线材,三高炉静了下来,二炼钢静了下来,首钢静了下来。坚守在生产线上的最后一批工人平静的表情下,蕴含着难以平复的心情。(浇铸小件的画面)
【同期声】炼铁厂团委书记杨明:做几个模子做几个铁球,以后留在家里,没事儿拿出来做个纪念。也是对铁厂一种情怀。对,用最后一炉铁水。
【正文】
刚刚亲手关闭加热炉的梁立明,没来得及洗把脸,就赶来留下最后的纪念。
【同期声】高速线材车间职工梁立明:比较遗憾,拆了。第二个是高兴,也是因为拆了,搬到外地应该比这儿好吧。(高速线材车间的集体签名)
【同期声】焦化厂职工赵舒雅:我整个青春都跟首钢一块儿发展,除了我的家人就是首钢各位职工。首钢总公司副总工程师邱世中:虽然二炼钢要停了,但首钢的精神没有停。
【正文】
停产的日子里,在首钢厂区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便是参与首钢搬迁决策全过程、时任北京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刘海燕。
【同期声】北京市原副市长刘海燕: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和首钢这个老朋友告别。首钢搬迁也是个艰难的抉择。在过去很多人都想象不到,以为这不能办成。但这事终于还是办成了,也是挺不容易的。
【正文】
搬迁难,难在首钢停产后北京要面临着每年GDP增速降低1个百分点的压力,更难在3万多名职工的转岗分流,割舍近百年钢铁情怀。然而,为了长远发展,北京壮士断腕,毅然告别延续了91年的钢铁生产历史。首钢停产后,北京可吸入颗粒物每年减少23%,年节水量蓄满22个昆明湖。更为重要的是,为京西地区腾出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同期声】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停产意味着首钢九十多年钢铁生产,在北京将永远消失。但下一步首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使长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区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北京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应该说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
【正文】
这是一场特殊的浇铸,工人们用最后一炉钢水,刻出四个大字——铁色记忆。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