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媒介的评论相比,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与广播电视自身的传播特点紧密相关。请简要说明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有哪些主要特点?并根据以下材料,撰写一篇广播电视评论,请采用新闻述评这一评论类型。
材料一:在教师节当天,年轻妈妈按照“市场标准”,让孩子把三张教师节贺卡与三张超市购物卡带给幼儿园老师。下午放学,宝宝除了将购物卡带回外,还带回了一封老师的信。
9月11日,教师节的第二天,这位妈妈在网上晒出了这封老师的亲笔信,被网友大呼“正能量”。
收到回信的第二天,这位网名为“大王金条”的妈妈直接将老师的亲笔信贴在了论坛中。
新民网记者在篱笆网上看到,这封信的字体十分端正娟秀,信中提到,能够收到你们和孩子们精心制作的贺卡,感到很开心,贺卡收下了,但购物卡不能收。据了解,写信者钟艳老师在幼儿园工作1年,从事幼儿教育已有6年时间,而其他两位老师分别是同班的教师以及幼儿园中的保育员。
钟老师在信中说,从事教育工作这些年来,读懂了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自己从毕业那天就发誓要做一位好老师,并且遇到了有着共同追求的其他两位老师。她写道,教师这个职业很神圣,在付出的同时收获孩子的依恋以及家长的信任,看到孩子们开心、健康成长,也会很幸福。
最后,钟老师表示,以后在教育方面有什么困惑,希望彼此多加强联系和沟通。落款为教授该班三位老师的联合签名。
对于这封回信,“大王金条”在论坛中表示,自己是个做妈妈的人,真心希望在送礼之风盛行的今日,拥有这样师德的老师被更多家长和老师看见,给予教育事业的支持和相信。
今天下午,这位发帖的妈妈在接受新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送礼的原因无非是简单地想表达一下对老师工作辛苦的支持和谢意;其次是随着这个大环境风气的影响,怕换了老师以后,不送礼会有些不公平的对待。然而,自己却没有想到礼物被退了回来,并得到一封如此发自内心的信,十分感动。
材料二:教师节,给不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成了令家长纠结的问题。从价值两三百元的面包券、交通卡到面值上千元的超市卡、消费卡,据了解,家长送的“礼”各有区别,送礼方式也多种多样,但能不能“送出去”更是家长担心之处。
东方网记者发现,不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生的家长,给老师送礼动辄则几百元,低于百元的礼品基本“送不出手”。“今天给老师送了一张月饼券。”市民童先生告诉东方网记者,自己的女儿在读四年级,成绩一直不错,他对女儿的班主任老师非常感激,但除了送些礼品,他想不出更多感谢老师的方式,“平时送怕老师觉得别扭不收,一般教师节送老师都会收。”
在一所中学任教的章老师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坦言,一到教师节,班上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会给自己送礼。
章老师说,学生往往会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老师买巧克力、鲜花或者小挂件之类他们觉得精美的礼品,但家长送礼一般都注重“实用”,各类代金券、充值卡等几乎等同于面值现金的礼品是家长们的首选。
学生和家长送的礼,老师们是否都会收?
在网络的讨论中,东方网记者发现,有些家长给老师送礼吃了“闭门羹”,但他们反而担心了起来:为什么老师不收礼?甚至有家长“误解”了教师不肯收礼的苦心,认为老师不收礼,肯定是自己的孩子“无可救药”了。
一名小学教师告诉东方网记者,有些家长会分别给孩子的主课老师送礼,如果哪一位老师不收自己的礼,他们就会怀疑是不是孩子在这名老师的课上表现不佳。“的确有教师会坚决不收家长的礼品。”这名教师坦言,“特别是有些礼品太贵重,手机、几千元的化妆品,这样的礼太贵重,老师肯定不会收的。”
采访中东方网记者发现,大部分老师都会出现“被动”收礼的情况。“如果我不收,家长就会坚持认为我不会认真教好他们的孩子,”章老师说,“如果在班上当着学生的面退回家长的礼品,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家长也会起不必要的担心,特别是一些平时在学校表现不佳的学生的家长,会认为孩子铁定无药可救了,这让老师非常为难。”
“现在基本上没有学生会自己亲手做礼物送给老师了!”一名小学班主任老师遗憾地对东方网记者说,去年教师节,她收到了班上一名男生亲手做的卡片,非常感动,并在班上表扬了这名学生。
然而今年教师节,这名男生的行为没有被其他同学“效仿”,大家还是各自送礼,甚至连这名学生也变成了“送卡一族”,这让自己非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