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行,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 B.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 C.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看待世界也更加宽容。
  • D.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