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实战模拟试卷(2)

0
收藏   分享
  • 卷面总分:160分
  • 试卷类型:模拟考试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404次
  • 作答时间:240分钟
试卷简介
本套试卷总分:160分;共有3大题;测试时间:240分钟
试卷预览
1

某建设项目地处闹市区,场地狭小。工程总建筑面积3000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25000m2,地下室建筑面积为5000 m2,大楼分为裙楼和主楼,其中主楼28层,裙楼5层,地下2层,主楼高度84m,裙楼高度24m,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为筏形基础,基坑深度15m,地下水位-8m,属于层间滞水。基坑东、北两面距离建筑围墙2m,西、南两面距离交通主干道9m.施工技术方案讨论时,项目经理认为该项目的主要施工方案如下:首先在高处作业区域划出禁区,并设置围栏,建筑物的出入口,搭设长6m、宽度等于出入口净宽的防护棚,棚顶满铺5cm厚的脚手板。土方施工时,先进行土方开挖。土方开挖采用机械一次挖至槽底标高,再进行基坑支护,基坑支护采用土钉墙支护,最后进行降水。钢筋工程:直径12ram以上受力钢筋,采用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脚手架工程:外脚手架采用敞开式双排钢管脚手架搭设从地到顶,考虑到脚手架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搭设脚手架时,要先搭设立杆、纵向水平杆和横向水平杆,然后在外侧立面脚手架的两端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为了减少投入,5层裙房以下结构完工拆除外脚手架后,周边不设围护。对模板工程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原因制定了对策和措施进行预控,将模板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点设置为:模板强度及稳定、预埋件位置、模板位置尺寸、模板内部清理及湿润情况等。施工方案确定后,项目经理让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好技术交底书后提交建设单位,经建设单位工程负责人审查后正式实施。

问题:

(1)本项目中,出人口处防护棚的搭设是否符合要求?

(2)本项目的土方开挖方案和基坑支护方案是否合理?为什么?

(3)该项目基坑先开挖后降水的方案是否合理?为什么?

(4) 该项目钢筋方案的选择是否合理?为什么?

(5)该项目脚手架方案是否合理?为什么?

(6)该项目主体结构5层以下周边不设围护结构方案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7) 项目经理对模板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妥当?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应主要考虑哪些内容?

(8)关于本工程技术交底的做法有哪些不妥之处?请逐一指出并改正。

1

2000年5月,某县污水处理厂为了进行技术改造,决定对污水设备的设计、安装、施工等一揽子工程进行招标。考虑到该项目的一些特殊专业要求,招标人决定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随后向具备承包条件而且施工经验丰富的A、B、C三家承包商发出投标邀请。A、B、C三家承包单位均接受了邀请并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领取了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对新型污水设备的设计要求、设计标准等基本内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把项目搞好,招标人还根据项目要求的特殊性,主持了项目要求的答疑会,对设汁的技术要求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三家投标单位都如期参加了这次答疑会。在投标截止日期前10d,招标人书面通知各投标单位,由于某种原因,决定将安装工程从原招标范围内删除。接下来三家投标单位都按规定时间提交了投标文件。但投标单位A在送出投标文件后发现由于对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理解错误造成了报价估算有较严重的失误,遂赶在投标截止时间前10min向招标人递交了一份书面声明,要求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由于投标单位A已撤回投标文件,在剩下的B、C两家投标单位中,通过评标委员会专家的综合评价,最终选择了B投标单位为中标单位。

问题:

(1)投标单位A提出的撤回投标文件的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2)从所介绍的背景资料来看,在该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哪些方面不符合《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

1

塑料装饰板材按原材料的不同可分为(  )。

  • A.塑料金属复合板
  • B.硬质PVC板
  • C.聚碳酸酯采光板
  • D.实体异型断面板
  • E.三聚氰胺层压板
6

关于混合结构房屋设置圈梁的目和构造处理,( )是错误的。

  • A.增加房屋结构的整体性
  • B.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不利影响
  • C.提高墙体的垂直承载能力
  • D.圈梁宜设在同一平面内
  • E.圈梁可不封闭
6

热转移的方式有( )。

  • A.传导
  • B.对流
  • C.辐射
  • D.结露
  • E.冷桥
6

( )工程要求板材应有相应性能等级的检测报告。

  • A.有隔声要求的
  • B.有隔热要求的
  • C.有阻燃要求的
  • D.有防潮要求的
  • E.有色彩要求的
6

模板的拆除顺序一般为( )。

  • A.先支先拆、后支后拆
  • B.后支先拆、先支后拆
  • C.先拆非承重部分,后拆承重部分
  • D.先拆承重部分,后拆非承重部分
  • E.先下后上、先内后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