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安装费支出
- B.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杂费
- C.技术研制过程中发生的人员工资支出
- D.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
- A.发出用于加工的材料成本
- B.支付的加工费
- C.支付的往返运杂费
- D.支付的加工物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的增值税税款
- E.支付的加工物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的消费税税款
- A.自然灾害造成的原材料净损失
- B.入库后的挑选整理费
- C.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 D.小规模纳税人购货时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 A.甲公司与乙公司
- B.甲公司与丙公司
- C.甲公司与丁公司
- D.乙公司与丁公司
- A.运输劳务收入
- B.罚没收入
- C.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 D.销售收入
- A.债务重组方式
- B.因债务重组而确认的资本公积总额
- C.将债务转为资本所导致的股本(实收资本)增加额
- D.因债务重组而确认的债务重组收益金额
- A.在短期投资中反映
- B.在流动资产下单独列示
- C.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反映
- D.在长期借款中反映
- A.计提长期债券投资减值准备
- B.确认分期付息长期债券投资利息
- C.确认到期一次付息长期债券投资利息
- D.摊销购买长期债券发生的金额较大的相关费用
- A.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 B.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
- C.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 D.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 E.季节性停工检修的固定资产
- A.经济业务的客观性
- B.会计核算成本
- C.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
- D.管理水平
- A.长期股权投资
- B.专利技术
- C.商誉
- D.金融资产
- A.690000
- B.30000
- C.380000
- D.390000
- A.购买生产用材料支出
- B.归还短期借款本金
- C.支付在建工程人员工资
- D.支付广告费
- A.20638.80
- B.21060
- C.23400
- D.20007
- A.320
- B.223.7
- C.236.6
- D.242.9
- A.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B.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运杂费
- C.工程达到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正常损失
- D.发生的没有超过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改良支出
- A.投资企业由于减少投资而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但仍部分或全部保留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
- B.被投资企业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
- C.由于追加投资使投资持股比例上升,但仍未达到重大影响
- D.投资企业由于减少投资而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但仍有重大影响
- A.一贯性原则
- B.可比性原则
- C.相关性原则
- D.重要性原则
- A.存货的减少
- B.递延税款贷项
- C.计提的坏账准备
- D.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
- A.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
- B.已经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
- C.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可以随意变更
- D.已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 A.移动加权平均法
- B.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 C.个别计价法
- D.先进先出法
- A.资本公积
- B.投资收益
- C.营业外收入
- D.资产减值损失
- A.发行债券产生的溢价
- B.债券折价的摊销
- C.债券利息
- D.因发行债券发生的辅助费用
- A.直接调整净损益项目
- B.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 C.调整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 D.不作任何调整
- A.32.4
- B. 33.33
- C.35.28
- D.36
- A.24.382
- B.26.058
- C.27.258
- D.24.758
- A.5000
- B.9500
- C.5500
- D.13500
- A.12 000
- B.12 200
- C.13 000
- D.11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