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A.不同企业可以分别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
- B.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 C.同一企业可以分别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
- D.同一企业不得同时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
- A.没有可利用的财务资源持续地为该金融资产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以使该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 B.受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使企业难以将该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 C.其他表明企业没有能力将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情况
- D.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 A.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
- B.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 C.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 D.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购价预计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 A.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
- B.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按照10年摊销
- C.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
- D.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 A.修购基金
- B.投资基金
- C.职工福利基金
- D.固定基金
- A.材料
- B.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
- C.产成品
- D.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低值易耗品
- A.坏账损失的核算由直接转销法改为备抵法
- B.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 C.所得税的核算由应付税款法改为纳税影响会计法
- D.期末短期投资由戒本计价改为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
- A.合伙企业
- B.分公司
- C.股份有限公司
- D.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 A.甲公司与乙公司
- B.甲公司与丙公司
- C.甲公司与戊公司
- D.乙公司与戊公司
- A.在产品已经发生的生产成本
- B.在产品加工成产成品后对外销售的预计销售价格
- C.在产品未来加工成产成品估计将要发生的加工成本
- D.在产品加工成产成品后对外销售预计发生的销售费用
- A.所有资产、负债类项目均按照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账本位币
- B.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均按照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的记账本位币
- C.折算后资产类项目与负债类项目和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合计数的差额,作为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在“未分配利润”项目下单列项目反映
- D.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按照上年折算后的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金额列示
- A.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产量法以及加速折旧法等
- B.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摊销
- C.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仍应以原入账价值为基础进行摊销
- D.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发生变更的,应按变更时的账面价值和预计总使用年限进行摊销
- A.投资性房地产的种类、金额和计量模式
- B.采用成本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或摊销,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
- C.房地产转换情况、理由、以及对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 D.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
- A.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源于非日常活动
- B.收入会影响利润,利得不一定会影响利润
- C.收入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不一定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
- D.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利得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 A.工会经费
- B.职工养老保险费
- C.职工住房公积金
- D.辞退职工经济补偿
- A.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
- B.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时,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 C.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大修理费用应予资本化
- D.固定资产的盘盈或盘亏,均应计入当期损益
- A.为子公司的银行借款提供担保
- B.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债务签订债务重组协议
- C.法院判决赔偿的金额与资产负债表日预计的相关负债的金额不—致
- D.债务单位遭受自然灾害导致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应收款项无法收回
- A.150 000
- B.195 000
- C.200 000
- D.140 250
- A.等待期内根据最新证据调整预计行权人数
- B.劳务完工进度由已发生劳务成本占预计总成本比例改为测量确定完工进度
- C.因技术进步而重新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 D.由于经营指标的变化,缩短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年限
- A.17.70
- B.10.20
- C.22.50
- D.25.20
- A.冲减主营业务收入
- B.增加主营业务成本
- C.增加财务费用
- D.不作账务处理
- A.2010年12月31日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00万元
- B.2010年12月31日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元
- C.2010年12月31日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 D.2010年12月31日应付职工薪酬计税基础为100万元
- A.100
- B.300
- C.O
- D.200
- A.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减去应摊销的折价
- B.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减去应摊销的折价
- C.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加上应摊销的折价
- D.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加上应摊销的折价
- A.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损失
- B.可供出售债务工具的减值损失
- C.可供出售权益工具的减值损失
- D.贷款及应收款项的减值损失
- A.等待期长度确定后,业绩条件为非市场条件的,如果后续信息表明需要调整对可行权情况的估计的,应对前期估计进行修改
- B.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取得的职工提供的服务计入成本费用,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应当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 C.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根据最新取得的可行权职工人数变动等后续信息作出最佳估计,修正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在可行权日,最终预计可行权权益工具的数量不一定与实际可行权工具的数量一致
- D.根据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和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截至当期累计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再减去前期累计已确认金额,作为当期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
- A.40
- B.-26.8
- C.53.2
- D.19.8
- 41
-
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因暴雨毁损库存材料一批,该批原材料实际成本为5000元,收回残料价值200元,保险公司赔偿2300元。该企业购入材料的增值税税率为17%,该批毁损原材料造成的非常损失净额是( )。
- A.2500元
- B.4800元
- C.2700元
- D.3350元
- A.80
- B.65.52
- C.56
- D.35
- A.180
- B.300
- C.820
- D.1180
- A.0
- B.200
- C.100
- D.20
- A.10.5
- B.11
- C.16
- D.21
- A.将已转让所有权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 B.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应采用年限平均法按10年摊销
- C.价款支付方式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以总价款作为初始成本
- D.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其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