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 B.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该资产价值恢复时应予转回
- C.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能摊销
- D.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自用土地使用权应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
- A.各类资产减值损失除特别规定外,均应在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项目中予以反映
- B.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进行减值测试
- C.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 D.进行资产减值测试时,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
- A.商誉减值准备
- B.存货跌价准备
- C.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 D.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准备
- 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 B.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 C.商誉减值准备
- D.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 A.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 B.投资性房地产
- C.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
-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A.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不应当包括与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资产维护支出和改良支出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 B.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不应当包括筹资活动和所得税收付产生的现金流量
- C.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所使用的折现率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
- D.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外币的,应当以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结算货币为基础预计其未来现金流量,并按照人民币折现率计算资产的现值
- A.投资者的出资额大于其在被投资单位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金额
- B.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份额
- C.债务重组收益
- D.以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
- A.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 B.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支
- C.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着重于该金融资产的持有者打算“持有至到期”,未到期前通常不会出售或重分类
- D.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应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 A.投资收益
- B.营业外收支
- C.资本公积
- D.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A.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 B.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交易费用
- C.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所支付的交易费用
- D.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交易费用
- A.应收股利
- B.投资收益
- C.预收账款
- D.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 A.银行存款
- B.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
- C.交易性金融资产
- D.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金融资产
- A.-40
- B.-55
- C.-90
- D.-105
- A.1200
- B.5300
- C.-5300
- D.-1200
- 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
-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不应冲减资产成本
-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 D.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持有期间确认的相关其他综合收益转人投资收益
- A.700
- B.1300
- C.1500
- D.2800
- A.与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是指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
- B.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因此商誉应分摊到相关资产组后进行减值测试
- C.因吸收合并产生的商誉发生的减值损失应全部反映在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
- D.包含商誉的资产组发生减值的,应将资产减值损失按商誉与资产组中其他资产的账面价值的比例进行分摊
- A.630,30
- B.700,30
- C.630,100
- D.700,100
- A.15.24
- B.15.84
- C.13.40
- D.20.08
- A.A公司资本公积增加300万元,B公司资本公积增加300万元
- B.A公司冲回资产减值损失100万元,B公司营业外收入增加300万元
- C.A公司冲回资产减值损失300万元,B公司营业外收入增加300万元
- D.A公司营业外收入增加100万元,B公司资本公积增加300万元
- A.坏账准备
- B.存货跌价准备
- C.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 D.无形资产减值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