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 B.期末存货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金额应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并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C.期末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 D.期末存货提取跌价准备只能按照单个项目计提,不能按照类别汇总计提
- A.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
- B.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 C.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须的仓储费用
- D.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 A.材料所生产产品的估计售价
- B.材料的售价
- C.预计所生产的产品将发生的相关税费
- D.至产品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加工成本
- A.收发过程中计量差错引起的存货盈亏
- B.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 C.购入存货时运输途中发生的合理损耗
- D.自然灾害造成的存货净损失
- A.尚未确认收入的已发出商品,在发出商品时将库存商品转入发出商品
- B.盘盈的存货
- C.委托外单位加工发出的材料
- D.冲回多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 A.加工中实际耗用物资的成本
- B.支付的加工费用和保险费
- C.支付的增值税
- D.由大海公司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 A.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存货净损失
- B.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 C.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时,将相关存货跌价准备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 D.销售存货所产生的增值税
- A.企业购入材料的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 B.进口关税
- C.采购途中的合理损耗
- D.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 A.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已经减值
- B.材料已经过期且无转让价值
- C.材料已经霉烂变质
- D.该材料在生产中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
- A.出租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
- B.投资者的出资额大于其在被投资单位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金额
-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 D.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利润以外其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承担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
- A.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时点上的经营成果
- B.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 C.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 D.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 A.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
- B.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 C.宣告分配利润
- D.宣布发放股票股利
- A.委托代销商品
- B.经营方式租出的设备
- C.盘亏的存货
- D.经营方式租入的设备
- A.对方暂欠的本期销售产品的收入
- B.预付明年的保险费
- C.本月收回的上月销售产品的货款
- D.尚未付款的本月借款利息
- A.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 B.存货期末采用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
- C.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 D.对长期投资提取跌价准备
- A.可靠性原则
- B.可比性原则
- C.相关性原则
- D.谨慎性原则
- A.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
- B.存货的流出或损耗
- C.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流出或者损耗
- D.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 A.会计分期就是企业生产周期
- B.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 C.会计分期假设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
- D.折旧和摊销的会计处理体现了会计分期假设
- A.300
- B.310
- C.351
- D.361
- A.小规模纳税人外购材料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 B.一般纳税人收回用于继续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物资应税消费税物资时,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 C.材料的盘亏
- D.企业外购用于建造厂房的材料
- A.1820
- B.1775
- C.1625
- D.1885
- A.营业外收入
- B.待处理财产损溢
- C.其他应收款
- D.管理费用
- A.820
- B.20
- C.750
- D.70
- A.50
- B.80
- C.100
- D.150
- A.0
- B.50
- C.30
- D.100
- A.存货包括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在产品等
- B.与外购材料相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一律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 C.由于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不同,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
- D.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条件是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消失,而不是在当期造成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的其他影响因素
- A.197
- B.195.26
- C.221
- D.223
- A.收回应收账款
- B.以现购方式外购的固定资产
- C.从银行借款
- D.发出库存商品
- A.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 B.留存收益
- C.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 D.发行债券
- A.有用性原则
- B.可比性原则
- C.相关性原则
- D.重要性原则
- A.应付账款
- B.长期借款
- C.预收账款
- D.预付账款
- A.配比原则
- B.权责发生制原则
- C.收付实现制原则
- D.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 A.配比原则
- B.重要性原则
- C.谨慎性原则
- D.可比性原则
- A.当固定资产价值恢复时,将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
- B.由于利润计划完成情况不佳,将以前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全额转回
- C.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后,利息费用继续资本化
- D.某项专利技术已经陈旧,已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将其账面价值一次性核销
- A.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 B.货币是衡量一般商品的共同尺度
- C.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 D.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 A.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 B.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 C.款项已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收到款项时确认收入
- D.费用已经发生,但款项并没有支付,费用发生时确认费用
- 56
-
会计基本假设不包括()
- A.会计主体假设
- B.持续经营假设
- C.会计分期假设
- D.实物计量假设
- A.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有关的会计信息
- B.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
- C.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 D.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