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为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信息,将存货计价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
- B.因租赁性质的改变而改变原租赁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
- C.因执行固定资产准则而对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 D.对初次承接的建造合同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其收入
- A.应收账款
- B.短期投资
- C.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
- D.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
- A.本期应交的所得税
- B.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递延税款贷项
- C.本期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递延税款借项
- D.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递延税款借项
- A.有偿转让
- B.出租
- C.抵押
- D.作价人股
- A.购置的不需要经过建造过,程即可使用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买价、包装费、运输费、安装成本、交纳的有关税金等,作为人账价值
- B.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人账价值
- C.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投资方原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 D.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人账价值
- A.计算未来应付金额时应包含或有支出
- B.计算未来应收金额时应包含或有收益
- C.计算未来应付金额时不应包含或有支出
- D.计算未来应收金额时不应包含或有收益
- A.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接受实物资产捐赠
- B.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 C.权益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股票股利
- D.收到短期股票投资的股利
- A.存储保证金
- B.应收股利
- C.备用金
- D.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
- A.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明确 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并备置于企业所在地
- B.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不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但应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 C.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 D.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当将原计人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 A.月度
- B.季度
- C.年度
- D.半年度
- A.收到退回的增值税
- B.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
- C.出租无形资产净收益
- D.以低于应付债务的现金资产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
- A.计入补贴收入
- B.计入资本公积
- C.计入营业外收入
- D.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 A.事业收入
- B.经营收入
- C.其他收入
- D.营业外收入
- A.40
- B.-26.8
- C.53.2
- D.-40
- A.400
- B.424
- C.436
- D.448
- A.15.6
- B.17
- C.52.4
- D.53
- A.30
- B.40
- C.60
- D.80
- A.借款手续费
- B.外币借款汇兑差额
- C.发行公司债券发生的折价
- D.发行公司债券折价的摊销
- A.264
- B.297
- C.330
- D.363
- A.60 000
- B.40 000
- C.80 000
- D.20 000
- A.明晰性原则
- B.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 C.一贯性原则
- D.历史成本原则
- A.24 000
- B.20 000
- C.14 400
- D.14 672
- A.85
- B.87
- C.88
- D.91
- A.权责发生制原则
- B.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 C.历史成本原则
- D.谨慎性原则
- A.2 128
- B.2 240
- C.11 552
- D.12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