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甲利润中心内部利润增加
- B.乙利润中心内部利润减少
- C.企业利润总额增加
- D.企业利润总额不变
- A.发行股票
- B.发行债券
- C.吸收直接投资
- D.银行借款
- A.直接材料预算
- B.变动制造费用预算
- C.管理费用预算
- D.直接人工预算
- A.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 B.主动偿债,不无故拖欠
- C.确保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
- D.及时支付股利,确保股东的利益
- A.新增固定资产入账时,其账面价值应尽可能低
- B.新增固定资产入账时,其账面价值应尽可能高
- C.尽可能在当期扣除相关费用,尽量缩短折旧年限或采用加速折旧法
- D.尽量少提折旧,以达到抵税收益最大化
- A.预收账款
- B.应付职工薪酬
- C.应付票据
- D.根据周转信贷协定取得的限额内借款
- A.有利于促进股票流通和交易
- B.股东权益总额减少
- C.普通股股数增加
- D.每股收益下降
- A.剩余股利政策
- B.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 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 D.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 A.100000×[(F/A,10%,6)-1]
- B.100000×(F/A,10%,5)×(1+10%)
- C.100000×[(F/A,10%,4)+1]
- D.100000×(F/A,10%,5)
- A.如果企业产销业务稳定,则可适度增加债务资本比重
- B.若企业处于初创期,可适度增加债务资本比重
- C.若企业处于发展成熟阶段,应逐步降低债务资本比重
- D.若企业处于收缩阶段,应逐步降低债务资本比重
- A.财务风险较小
- B.限制条件较少
- C.资本成本较低
- D.融资速度较快
- A.营运资金减少
- B.营运资金增加
- C.流动比率降低
- D.流动比率提高
- A.剩余股利政策
- B.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 C.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 D.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 A.市场价值权数
- B.目标价值权数
- C.账面价值权数
- D.边际价值权数
- A.企业规模最大化
- B.利润最大化
- C.每股收益最大化
- D.企业价值最大化
- A.股票期权模式
- B.限制性股票模式
- C.股票增值权模式
- D.业绩股票激励模式
- A.指数平滑法
- B.移动平均法
- C.专家小组法
- D.回归直线法
- A.提取法定公积金、提取任意公积金、向股东分配股利
- B.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提取任意公积金、向股东分配股利
- C.提取法定公积金、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提取任意公积金、向股东分配股利
- D.向股东分配股利、提取法定公积金、提取任意公积金
- A.系统风险高于市场组合风险
- B.资产收益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呈同向变化
- C.资产收益率变动幅度小于市场平均收益率变动幅度
- D.资产收益率变动幅度大于市场平均收益率变动幅度
- A.单位作业
- B.批次作业
- C.产品作业
- D.支持作业
-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①④
- C.③①②④
- D.①③②④
- A.5000
- B.10000
- C.15000
- D.20000
- A.股票期权
- B.解聘
- C.接收
- D.限制性借债
- A.专利权
- B.商标权
- C.非专利技术
- D.特许经营权
- A.43.74%
- B.40%
- C.44.44%
- D.50%
- A.回收期法
- B.现值指数法
- C.内含报酬率法
- D.净现值法
- A.盈余的稳定性
- B.避税
- C.现金流量
- D.资产的流动性
- A.现金周转期=经营周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 B.现金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 C.现金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 D.现金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 A.2
- B.2.5
- C.1.5
- D.5
- A.向金融机构借款
- B.发行股票
- C.利用商业信用
- D.吸收直接投资
- A.强调尽可能降低风险
- B.强调股东的首要地位
- C.加强对企业代理人的监督和控制
- D.保持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
- A.15.50
- B.18
- C.20
- D.21
- A.单位变动成本
- B.单位标准成本
- C.单位制造成本
- D.单位市场价格
- A.存货
- B.固定资产
- C.可转换债券
- D.特许经营权
- A.银行借款
- B.发行债券
- C.发行普通股股票
- D.留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