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已知某集团公司下设三个投资中心,有关资料如下:
指标 集团公司
A投资中心
B投资中心
C投资中心
营业利润(万元)
34650
10400
15800
8450
平均经营资产(万元)
315000
94500
145000
75500
规定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10%
10%
10%
10%
要求: (1)计算该集团公司和各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并据此评价各投资中心的业绩; (2)计算各投资中心的剩余收益,并据此评价各投资中心的业绩。
- 3
-
某企业打算购置一套不需要安装的新设备,以替换一套尚可使用5年、折余价值为91000元、变价收入为95000元,清理费用为15000元的旧设备。 目前有两种更新方案: 甲方案:购置A设备,新设备的投资额为285000元,到第5年末,A设备的预计净残值超过继续使用旧设备的预计净残值5000元。使用新设备可使企业在5年内每年增加销售收入80000元,经营成本30000元,新旧设备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的估计均与税法的规定相同。 乙方案:购置8设备,有关资料如下: △NCFo=-348517(元),△NCF1-5=85000(元)
5年的系数利率或折现率 (P/A,i,5)
(P/A,i,4)
(P/F,i,5)
(P/F,i,1)
5%
4.3295
3.5460
0.7835
0.9524
6%
4.2124
3.4651
0.7473
0.9434
7%
4.1002
3.3872
0.7130
0.9346
要求: (1)计算甲方案的下列指标: ①购置A设备比继续使用旧设备增加的投资额; ②经营期因更新设备而每年增加的折旧; ③经营期每年增加的息税前利润; ④因旧设备提前报废发生的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⑤经营期第1年因旧设备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 ⑥项目计算期各年的差量净现金流量△ NCF; ⑦甲方案的差额内部收益率(△IRR)。 (2)计算乙方案的下列指标: ①购置B设备比继续使用旧设备增加的投资额。 ②B设备的投资额; ③乙方案的差额内部收益率(△IRR)。 (3)已知当前企业投资的必要报酬率为6.5%,则按差额内部收益率法对甲乙两方案作出评价,并为企业作出是否更新改造设备的最终决策,同时说明理由。
- 5
-
公司息税前利润为2000万元,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公司目前总资本为10000万元,其中60%由普通股资本构成,股票账面价值为6000万元,40%由债券资本构成,债券账面价值为4000万元,假设债券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基本一致。该公司认为目前的资本结构不够合理,准备用发行债券购回股票的办法予以调整,经咨询调查,目前债务利息率和权益资本的成本率情况见表1: 表1债务利息率与权益资本成本率
债券市场价值(万元) 债券利息率%
股票的13系数
无风险报酬率
证券市场平均报酬率
权益资本成本
4000
8%
1.5
6%
16%
A
6000
10%
1.6
6%
B
22%
8000
12%
1.7
C
16%
23%
10000
16%
2.5
6%
16%
D
要求: (1)填写表1中用字母表示的空格; (2)填写表2公司市场价值与企业资本成本中用字母表示的空格。 表2公司价值和平均资本成本率
债券市场价值(万元)
股票市场价值(万元)
公司市场
总价值
债券资本
比重
股票资本
比重
债券资本
成本
权益资本
成本
平均资本
成本
4000
E
F
40%
60%
G
H
I
6000
4772.73
10772.73
55.70%
44.30%
7.5%
22%
13.92%
8000
3391.30
11391.30
70.23%
29.77%
9%
23%
13.17%
10000
J
K
1
M
N
0
P
(3)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确定该公司最优资本结构。
- A.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
- B.方案重复法
- C.净现值法
- D.最短计算期法
- 正确
- 错误
- A.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
- B.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 C.体现了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 D.较好地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利益
- A.现金收入
- B.现金支出
- C.现金余缺
- D.现金投放与筹措
- A.可以直接从表中查得各种业务量下的成本费用预算
- B.编制工作量较大
- C.预算数不能随业务量变动而任意变动,弹性仍然不足
- D.对每个费用子项目甚至细目要逐一进行成本分解
- A.合法性原则
- B.服从企业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原则
- C.成本效益原则
- D.事先筹划原则
- A.经营活动需要
- B.投资活动需要
- C.资本结构调整需要
- D.解决资金闲置需要
- A.银行借款
- B.发行债券
- C.增发股票
- D.留存收益
- A.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工资薪金支出,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时,不再受计税工资或工效挂钩扣除限额的限制,可以全额据实扣除
- B.加速折旧法起到了延期纳税的作用
- C.期初存货如果计价过高,当期的利润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
- D.如果企业盈利能力很强,为减轻税负,可以采用加大产品中材料费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以减少当期利润,推迟纳税
- A.为企业融资和投资提供场所
- B.帮助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获利
- C.提高资本效率
- D.帮助企业实现长短期资金转换
- A.每股收益分析法
- B.平均资本成本比较法
- C.公司价值分析法
- D.销售百分比法
- A.集中制度制定权
- B.集中财务机构设置权
- C.集中费用开支审批权
- D.集中收益分配权
- A.150
- B.200
- C.150/(P/A,10%,4)
- D.37.5
- A.M型组织的第一个层次是由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组成的总部
- B.M型组织的第二个层次是由围绕企业的主导和核心业务的各所属单位构成
- C.M型组织的第三个层次是由职能和支持、服务部门组成
- D.M型组织的集权程度较低
- A.未形成无形资产的计人当期损益,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
- B.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摊销
- C.对于企业由于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部分形成企业年度亏损部分作为以后年度的纳税调减项目处理
- D.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 A.1300
- B.760
- C.700
- D.300
- A.该作业导致了状态的改变
- B.该状态的变化不能由其他作业来完成
- C.加工对象状态的改变,可以由其他作业实现,而不能由价值链中的后一项作业实现
- D.
- A.弹性预算方法
- B.增量预算方法
- C.零基预算方法
- D.滚动预算方法
- A.该企业采取的是激进融资战略
- B.该企业采取的是保守融资战略
- C.该企业的风险和收益居中
- D.该企业的风险和收益较高
- A.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 B.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 C.材料价格差异
- D.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 A.22.40%
- B.22.00%
- C.23.70%
- D.23.28%
- A.基本标准成本
- B.理想标准成本
- C.正常标准成本
- D.现行标准成本
- A.1.9倍
- B.1.5倍
- C.2.1倍
- D.0.1倍
- A.弹性预算方法
- B.增量预算方法
- C.零基预算方法
- D.流动预算方法
- A.60天
- B.90天
- C.180天
- D.360天
- A.闲置能量差异和耗费差异
- B.闲置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
- C.耗费差异和效率差异
- D.以上任何两种差异
- A.由于设备意外故障产生的停工工时
- B.必要的间歇或停工工时
- C.由于生产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生的停工工时
- D.由于外部供电系统故障产生的停工工时
- A.采取货币资金出资,然后由正大公司向中大公司购人房产可使中大公司避免缴纳营业税和印花税
- B.中大公司以该房产直接投资入股,参与利润分配,承担投资风险,可使中大公司避免缴纳营业税,但需要缴纳印花税
- C.A和B都会导致中大公司缴纳印花税和营业税
- D.A和B都不会导致中大公司缴纳印花税和营业税
- A.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实际上是现金股利的替代
- B.股票股利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 C.以公司所拥有的其他公司的债券支付股利,属于支付负债股利
- D.发放股票股利可能导致资本公积增加
- A.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过多
- B.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很强
- C.企业短期偿债风险很大
- D.企业资产流动性很强
- A.200×(P/A,12%,10)
- B.200×(A/P,12%,15)
- C.200×(P/A,12%,10)×(P/A,12%,15)
- D.200×(A/P,12%,15)×(P/A,12%,10)
- A.发行认股权证
- B.发行短期融资券
- C.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 D.授予管理层股份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