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直接材料成本的用量差异
- B.直接人工成本的效率差异
- C.变动制造费用的效率差异
- D.固定制造费用的能量差异
- A.产品设计和工艺的变更
- B.工人技术操作水平的升降和责任心强弱变化
- C.采购批量的变动
- D.材料质量的变化
- A.内部银行转账方式
- B.内部货币结算方式
- C.内部支票结算方式
- D.转账通知单方式
- 2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酌量性成本的控制应重点放在预算总额的审批上
- B.技术性成本可以通过编制弹性预算予以控制
- C.投资中心只需要对投资效果负责
- D.企业的广告费属于酌量性成本
- 21
-
零基预算的优点有( )。
- A.不受现有费用项目限制
- B.能调动降低费用的积极性
- C.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
- D.不受现有开支水平限制
- A.水电费
- B.电话费
- C.化验员工资
- D.质检员工资
- A.稳定收入考虑
- B.规避风险考虑
- C.避税考虑
- D.控制权考虑
- A.现金折扣
- B.贷款机构扣除的准备金
- C.利息费用
- D.手续
- A.A (P/A,i,n)(1+i)
- B.A [(P/A,i,n+1) -1]
- C.A [(P/A,i,n-1)+1]
- D.A (P/A,i,n)(1-i)
- A.纯利率
- B.违约风险报酬率
- C.流动性风险报酬率
- D.期限风险报酬率
- A.在单位成本和市价之间
- B.在单位变动成本和市价之间
- C.在单位成本加上合理利润以上,市价以下
- D.在市场最低市价和最高市价之间
- A.负债比重大的公司市盈率较低
- B.市盈率很高则投资风险大
- C.市盈率很低则投资风险小
- D.预期发生通货膨胀时市盈率会普遍下降
- A.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
- B.现金的期初期末余额
- C.短期借款的期末余额
- D.存货的期末余额
- A.乙中心取得了更多的内部利润
- B.甲中心因此而减少了内部利润
- C.企业的总利润有所增加
- D.企业的总利润没有变化
- A.有利于稳定股价
- B.获得财务杠杆利益
- C.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 D.增强公众投资信心
- A.债券面值
- B.票面利率
- C.市场利率或必要收益率
- D.付息总期数
- A.14 162
- B.14 142
- C.15 162
- D.15 142
- A.净现值法
- B.净现值率法
- C.投资回收期法
- D.差额内部收益率法
- A.A方案与B方案等价
- B.A方案优于B方案
- C.B方案优于A方案
- D.不能确定
- A.2 150.24
- B.3 078.57
- C.2 552.84
- D.3 257.68
- A.股票股利
- B.股票回购
- C.股票分割
- D.股票出售
- A.现值指数指标的值
- B.净现值率指标的值
- C.静态回收期指标的值
- D.投资利润率指标的值
- A.权益资金结构问题
- B.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比例问题
- C.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问题
- D.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比例问题
- A.该股票的市场风险大于整个市场股票的风险
- B.该股票的市场风险小于整个市场股票的风险
- C.该股票的市场风险等于整个市场股票的风险
- D.该股票的市场风险与整个市场股票的风险无关
- A.10.4%.
- B.10%.
- C.12%.
- D.10.6%.
- A.8%.
- B.15%.
- C.11%.
- D.12%.
- A.筹资速度较慢
- B.融资成本较高
- C.到期还本负担重
- D.设备淘汰风险大
- A.18.10%.
- B.18.92%.
- C.37.84%.
- D.9.05%.
- A.融资租赁、发行股票、发行债券
- B.融资租赁、发行债券、发行股票
- C.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发行股票
- D.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融资租赁
- A.0.40
- B.0.53
- C.0.42
- D.0.55
- A.甲项目的风险程度大于乙项目的风险程度
- B.甲项目的风险程度小于乙项目的风险程度
- C.甲项目的风险程度等于乙项目的风险程度
- D.不能确定
- A.二者呈同方向变化
- B.二者呈反方向变化
- C.二者呈正比例变化
- D.二者没有关系
- A.企业向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交付利润
- B.企业向国家税务机关缴纳税款
- C.企业向其他企业支付货款
- D.企业向职工支付工资
- A.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因素
- B.反映了创造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
- C.考虑了风险因素
- D.能够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
- A.股利政策无关论(MM理论)
- B.“在手之鸟”理论
- C.信号传递理论
- D.代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