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获利能力
- B.长期偿债能力
- C.短期偿债能力
- D.发展能力
- A.信用债券
- B.有担保债券
- C.抵押债券
- D.无担保债券
- A.股利折现模型
- B.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C.线性回归法
- D.无风险利率加风险溢价法
- A.董事人数减至4人
- B.监事陈某提议召开
- C.最大股东李某请求召开
- D.公司未弥补亏损达人民币1600万元
- A.换股比率与理论价值同方向变动
- B.普通股市价与理论价值同方向变动
- C.执行价格(认购价格)与理论价值反方向变动
- D.剩余有效期间与理论价值反方向变动
- A.转移风险
- B.获利
- C.控股
- D.寻求风险
- A.公式法
- B.方案重复法
- C.插入函数法
- D.逐次测试法
- A.经济性原则
- B.协调性原则
- C.简明性原则
- D.认同性原则
- A.应收账款
- B.存货
- C.预付账款
- D.应收票据
- A.法定公积金
- B.任意公积金
- C.资本公积金
- D.未分配利润
- A.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
- B.揭示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
- C.揭示主权资本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
- D.揭示负债与长期资金的对应关系
- A.企业通过降低负债比率可以提高其净资产收益率
- B.在企业速动比率大于100%的情况下,本应借记“应付账款”,却借记“应收账款”,会导致企业速动比率下降
- C.市盈率越高,说明投资者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越看好,所以市盈率越高越好
- 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银行存款购入’ 固定资产会引起总资产报酬率降低
- A.10%
- B.5%
- C.11%
- D.10.25%
- A.经人民法院裁定认可的和解协议,对债务人有约束力
- B.经人民法院裁定认可的和解协议,对全体和解债权人有约束力
- C.和解协议对债务人的保证人和其他连带债务人无效
- D.债务人不履行人民法院裁定认可的和解协议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 A.投资
- B.分配
- C.筹资
- D.资金营运
- A.贴现市场和回购市场
- B.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 C.基础性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
- D.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 A.对于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样,但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不同
- B.在作业成本法下,将直接费用视为产品本身的成本,而将间接费用视为产品消耗作业而付出的代价
- C.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分配的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
- D.作业成本法下,对于不同的作业中心,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不同
- A.2000
- B.1 500
- C.1 000
- D.500
- A.强调尽可能降低风险
- B.强调股东的首要地位
- C.加强对企业代理人的监督和控制
- D.保持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
- A.30 000
- B.20 000
- C.10 000
- D.60 000
- A.经营决策预算
- B.投资决策预算
- C.产品成本预算
- D.预计资产负债表
- A.0.2191
- B.1.7809
- C.1.2805
- D.0.7908
- A.归因于广泛的价格趋势和事件
- B.归因于某一投资企业特有的价格因素或事件
- C.不能通过投资组合得以分散
- D.通常是以β系数进行衡量
- A.已获利息倍数
- B.营业利润率
- C.净资产收益率
- D.资本保值增值率
- A.一定时期的进货总量可以准确预测
- B.存货进价稳定
- C.存货耗用或销售均衡
- D.允许缺货
- A.存货周转率
- B.应收账款周转率
- C.权益比率
- D.资金与销售额之间的比率
- A.存货周转率
- B.应收账款周转率
- C.负债比率
- D.资金与销售额之间的比率
- A.调节现金余额、获取收益
- B.获得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
- C.增加资产流动性
- D.获得稳定收益
- A.甲项目的风险小于乙项目
- B.甲项目的风险等于乙项目
- C.甲项目的风险大于乙项目
- D.难以判断风险大小
- A.现金流入量
- B.现金流出量
- C.差量净现金流量
- D.净现金流量
- A.80万元
- B.92万元
- C.60万元
- D.50万元
- A.29
- B.16
- C.13
- D.3
- A.数量较多的存货
- B.占有资金较多的存货
- C.品种较多的存货
- D.库存时间较长的存货
- A.零基预算
- B.定期预算
- C.静态预算
- D.流动预算
- A.10%
- B.11%
- C.5%
- D.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