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环境
- B.机器
- C.原料
- D.市场需求
- A.不足
- B.正常
- C.充足
- D.过剩
- A.0.86
- B.1.00
- C.1.18
- D.1.41
- A.偶然性因素
- B.必然性因素
- C.系统性因素
- D.系统外因素
- A.工具
- B.机修
- C.原料
- D.市场需求
- A.德尔菲法
- B.分层法
- C.调查表法
- D.两图两表法
- A.0.64
- B.1.00
- C.1.18
- D.1.41
- A.不足
- B.正常
- C.充足
- D.严重不足
- A.3
- B.1.86
- C.1.67
- D.1.42
- A.现金流量表
- B.资产负债表
- C.年度财务计划表
- D.损益表
- A.现金流量表
- B.资产负债表
- C.年度财务计划表
- D.损益表
- A.1.12
- B.1.21
- C.1.41
- D.1.5
- A.3
- B.1.86
- C.1.73
- D.1.42
- A.某一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状况的会计报表
- B.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汁报表
- C.菜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状况的会计报表
- D.某一特定日期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
- A.1.12
- B.1.21
- C.1.32
- D.1.5
- A.算术平均法
- B.季节指数法
- C.一次移动平均法
- D.二次移动平均法
- A.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恒等式编制的
- B.表的左边为资产项,按资产重要性排列
- C.它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
- D.表的右边是按需偿还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 A.207
- B.208
- C.209
- D.210
- A.1
- B.2
- C.3
- D.4
- A.垂直型
- B.水平型
- C.直线下降型
- D.直线上升型
- A.连续性
- B.比例性
- C.节奏性
- D.刚性
- E.准时性
- A.主观概率法一般可以独立运用
- B.主观概率必须符合概率论的基本定理:所确定的概率必须大于或等于0,而小于或等于1
- C.主观概率法是一种主观预期,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结果准确与否完全依赖于预测者的经验、专业知识和判断预测能力
- D.主观概率法预测简便、快捷、经济,适用于对各类情况的预测和推断;相对于其他预测方法,预测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 E.主观概率法实施步骤一般包括编制主观概率调查表、预测结果汇总整理、给出最终预测判断结果三步
- A.全局性
- B.未来性
- C.系统性
- D.竞争性
- E.高投人性
- A.单个业主制企业
- B.合伙制企业
- C.公司制企业
- D.合营企业
- E.联营企业
- A.官僚内耗现象产生
- B.维护成本增加
- C.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 D.激励机制效力减弱
- E.信息传递易缺失
- A.质量控制是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求的全过程控制
- B.质量控制并不等同于检验
- C.生产前对生产过程进行评审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 D.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质量方面的控制,一般限于生产领域
- E.质量控制要解决要求(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过程)、需要对哪些进行控制等问题
- A.结盟成员的双赢性
- B.组织结构上的紧密性
- C.比较优势是战略联盟的基础
- D.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 E.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
- 28
-
设备寿命分为( )。
- A.设备淘汰寿命
- B.设备使用寿命
- C.设备经济寿命
- D.设备技术寿命
- E.设备自然寿命
- A.调查范围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 B.调查费用低
- C.直观可靠
- D.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高
- E.占用被调查者的时间较多
- A.销售机制
- B.动力机制
- C.调节机制
- D.约束机制
- E.发展机制
- A.企业战略
- B.企业规模
- C.社会发展
- D.技术创新
- E.企业文化
- A.产权清晰
- B.管办分离
- C.政事分开
- D.权责明确
- E.管理科学
- A.独占性
- B.整体性
- C.稳定性
- D.连续性
- E.易变性
- A.顺序移动方式
- B.平行移动方式
- C.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 D.混序移动方式
- E.平滑移动方式
- A.市场调查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市场的活动。任何一项市场调查,都不是盲目进行,而是围绕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的,有明确的目的性
- B.市场调查的具体对象是市场体系,即市场主体(个人、家庭、政府、企业)和市场客体(消费品和生产要素)
- C.市场调查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只有借助科学的方法才能保障调查和收集信息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D.市场调查是一种认识市场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它最终是为企监管经营决策服务的
- E.市场调查的重点对象是生产者市场
- A.产生机会成本
- B.降低偿债能力
- C.增加管理成本
- D.增加信用风险
- E.降低整体资产收益率
- A.工艺文件和工艺装备是否齐全
- B.零件加工装配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 C.新产品的设计资料是否完整
- D.样品外观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 E.零部件、备件是否完整
- A.业务往来
- B.企业规模
- C.信用标准
- D.信用条件
- E.收账政策
- A.副总裁一级的领导
- B.全职六西格玛人员
- C.兼职人员
- D.行政总裁
- 4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企业的员工招聘工作不仅是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政策性和法律性
- B.企业和求职者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上,双方均有对对方的选择权
- C.如果企业选择外部招聘渠道,那么可采用的招聘方法有工作公告法和档案记录法
- D.如果企业选择内部招聘渠道,则可使用广告招聘、外出招聘、借助职业中介机构招聘等
- E.招聘渠道一般包括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两种招聘渠道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以及适用条件
- 41
-
设备最佳更新期是( )。
- A.使用寿命
- B.经济寿命
- C.技术寿命
- D.自然寿命
- A.适当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利润额
- B.企业规模有所扩犬
- C.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 D.保持所有市场占有率
- A.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分析和管理,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分析作业,改进作业,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新型战略成本管理方法
- B.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资源动因反应作业量与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作业动因反映产品产量与作业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
- C.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以直接追溯或动因追溯的方式计入产品成本,而尽量避免分摊方式
- D.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的计算分为三个阶段
- A.对企业的整体性改造
- B.对企她的整体性改建
- C.企业的设备更新
- D.企业的局部技术改造
- A.整理
- B.整顿
- C.清洁
- D.素养
- A.检验缺陷
- B.制造缺陷
- C.告知缺陷
- D.指示缺陷
- A.使员工符合职位要求
- B.使在岗员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 C.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
- D.培育企业文化
- 48
-
( )是财务决策的基础。
- A.营业利润
- B.营运现金流
- C.资金时间价值
- D.财务目标
- A.某品牌因其所含甲醛超标,使消费者中毒
- B.某品牌“热得快”因消费者干烧引发火灾,烧毁房屋
- C.某品牌“浴霸”因设计问题漏电,致人死亡
- D.某品牌“尿不湿”含菌量超标,导致使用该产品的婴幼儿患病
- A.平行移动方式
- B.顺序移动方式
- C.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 D.随机移动方式
- A.长期性
- B.重要性
- C.效益性
- D.固定性
- A.因果性原理
- B.惯性原理
- C.概率原理
- D.类推原理
- A.企业决策效率低下或经常出现决策失误
- B.企业沟通渠道不畅
- C.企业组织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 D.企业财务报表出现重大异常
- A.产量越大,品种越少
- B.产量越大,专业化程度越低
- C.产量越大,稳定性越小
- D.产量越大,重复性越小
- A.产品责任法
- B.买卖合同
- C.代销合同
- D.工商管理法
- A.劳动定额
- B.期量标准
- C.流动资金定额
- D.设备定额
- A.部门主管
- B.参与培训的人员
- C.高层管理人员
- D.员工培训者
- A.跳跃
- B.守业与扩张相宜
- C.稳定
- D.集约
- A.规格
- B.型号
- C.量值
- D.标准
- A.固定排列的自动线
- B.随机排列的自动线
- C.顺序平行混合排列的自动线
- D.悬挂运输的自动线
- A.市场供给调查主要包括产品生产能力调查、产品实体调查等
- B.顾客满意度调查不包括对各竞争对手的满意度评价的比较
- C.市场营销因素调查主要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调查
- D.对市场环境的调查研究是企业有效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
- A.股利支付与公司盈利能力相挂钩
- B.有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 C.有利于提高公司股价
- D.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业绩
- A.面试者的经验
- B.主试人员的经验
- C.面试的问题设置
- D.面试者的知识结构
- A.相关图
- B.控制图
- C.直方图
- D.因果图
- A.准备
- B.开始
- C.决策
- D.扩展
- A.跟踪观察法
- B.参与性观察法
- C.痕迹观察法
- D.遥感观察法
- A.98
- B.245
- C.250
- D.261
- A.20世纪40年代
- B.20世纪50年代
- C.20世纪60年代
- D.20世纪70年代
- A.结构简单权责明确
- B.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
- C.便于严格遵守各自的职责,比较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 D.打破了传统的人员只受一个部门领导的管理原则
- A.企业的精细化阶段
- B.企业的规范化阶段
- C.企业的集体化阶段
- D.企业的创业阶段
- A.质量控制标准
- B.质量保证措施
- C.质量改进方案
- D.质量方针
- A.表层技术改造
- B.内层技术改造
- C.深层技术改造
- D.核心技术改造
- A.移动平均法是将观察期的统计数据,由远而近地按一定跨越期逐一求取平均值,并将最后一个平均值确定为预测值的方法
- B.移动平均法预测的准确程度取决于移动跨越期的长短
- C.当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或快速下降时.移动平均法能有效地消除预测中的随机波动
- D.根据预测时使用的各元素的权重值不同,移动平均法可以划分为简单移动平均法和加权移动平均法
- A.31.5
- B.34.5
- C.36.5
- D.39.5
- A.技术创造
- B.满足国家需求
- C.提高企业利润
- D.提高产品质量
- A.750万元
- B.1000万元
- C.1250万元
- D.1500万元
- A.准备
- B.调查
- C.分析
- D.反馈
- A.星形结构形态
- B.垂直结构形态
- C.椭圆结构形态
- D.扁平结构形态
- A.财产保险费
- B.整车运输费、检验人员工资
- C.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
- D.科研开发费
- A.生产周期
- B.生产提前期
- C.生产率
- D.节拍
- A.新产品创意构思
- B.新产品构思的筛选
- C.调研与提出新产品开发整体设想
- D.新产品开发决策
- A.满足人们需要
- B.满足社会需求
- C.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 D.促进科技进步
- A.心理测验
- B.情景模拟考试
- C.面试
- D.能力测验
- A.提高企业利润
- B.提高职工工资
- C.组织员工培训
- D.资助社会公益事业
- A.工作分析的主体是进行工作分析的管理者和有关人员
- B.工作分析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 C.工作分析的内容是职位说明书
- D.工作分析为企业战略的落实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A.师带徒
- B.情景模拟
- C.行动学习
- D.行为示范
- A.随机抽样
- B.等距抽样
- C.整群抽样
- D.分层抽样
- 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 B.产品的成本
- C.产品的最终用途和技术
- D.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 A.进取战略
- B.紧随战略
- C.保持地位战略
- D.冒险战略
- A.股份额、企业注册资本
- B.个人全部财产、企业法人财产
- C.股份额、企业全部法人财产
- D.个人全部财产、企业固定资产
- A.基础标准
- B.方法标准
- C.安全标准
- D.产品标准
- A.10
- B.20
- C.30
- D.40
- A.观察法
- B.面谈法
- C.问卷法
- D.工作日志法
- A.资产负债表
- B.现金流量表
- C.投资活动表
- D.损益表
- A.季书指数法
- B.回归分析法
- C.简单移动平均法
- D.对比类推法
- A.参与性观察法
- B.仪器观察法
- C.痕迹观察法
- D.亲身经历法
- A.资产总额
- B.所有者权益
- C.利润总额
- D.现金流量总额
- A.直线制
- B.职能制
- C.矩阵制
- D.直线职能制
- A.损益表
- B.资产负债表
- C.现金流量表
- D.主要业务收支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