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学前阶段
- B. 小学阶段
- C. 初中阶段
- D. 高中阶段
- A.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 B. 他人行为的替代经验
- C. 他人的榜样行为
- D. 个体自身行为的归因方式
- 29
-
动机一般具有( )
- A. 激活功能
- B. 指向功能
- C. 强化功能
- D. ABC都是
- A. 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
- B. 课时计划、教材处理、课堂教学方法运用
- C. 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方法运用、课后教学评价
- D. 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控制
- A. 柯尔伯格
- B. 加涅
- C. 皮亚杰
- D. 布鲁纳
- A. 上位学习
- B. 下位学习
- C. 并列学习
- D. 强化学习
- A. 83
- B. 100
- C. 120
- D. 140
- A. 0-2岁
- B. 2-7岁
- C. 7—11岁
- D. 11—15岁
- A. 元认知策略
- B. 精细加工策略
- C. 组织策略
- D. 复述策略
- A. 教学过程
- B. 学习过程
- C. 评价过程
- D. 反思过程
- A. 模象直观
- B. 形象直观
- C. 感知直观
- D. 实物直观
- A. 生成性
- B. 客观性
- C. 不平衡性
- D. 变通性
- A. 学习
- B. 行为
- C. 考试
- D. 适应
- A. 学习动机
- B. 学习需要
- C. 学习态度
- D. 学习方法
- A. 目的性、客观性、系统性
- B. 客观性、认知性、序列性
- C. 目的性、认知性、客观性
- D.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 A. 教师权威
- B. 课堂环境
- C. 课堂气氛
- D. 课堂管理
- A. 4—6岁
- B. 6—8岁
- C. 8—10岁
- D. 10一12岁
- A. 维纳
- B. 奥苏伯尔
- C. 阿特金森
- D. 班杜拉
- A. 美国心理学家
- B. 中国心理学家
- C. 德国心理学家
- D. 英国心理学家
- A. 言语信息
- B. 智慧技能
- C. 认知策略
- D. 动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