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预测试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2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 A.I904年 
  • B.I922年 
  • C.1949年 
  • D.1986年 
23

在青少年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是指(  )。 

  • A.10、11~11、12岁 
  • B.11、12~14、15岁 
  • C.13、14~15、16岁 
  • D.7、8~9、10岁 
25

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 A.认知模式 
  • B.社会学习模式 
  • C.体谅模式 
  • D.说服教育模式 
26

“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就是(  )。

  • A.教育目的 
  • B.教育目标 
  • C.教育方针 
  • D.教学目标 
27

孔子的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  )。 

  • A.诗、书、礼、乐、易、春秋 
  • B.诗、书、礼、仁、义、智 
  • C.德、智、礼、义、诗、春秋 
  • D.德、书、礼、乐、义、仁 
28

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  )。

  • A.规则的发现学习 
  • B.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 
  • C.从范例中学习 
  • D.没有正确答案 
30

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  )。 

  • A.课外活动 
  • B.各科教学 
  • C.政治课 
  • D.班主任工作 
31

教育的最高理想是(  )。

  • A.教育目的 
  • B.教育政策 
  • C.教育方针 
  • D.教育目标 
32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 A.《论语》 
  • B.《大学》 
  • C.《学记》 
  • D.《师说》 
33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 A.说服法 
  • B.陶冶法 
  • C.实际锻炼法 
  • D.榜样示范法
34

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课程的任务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

  •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 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 D.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36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 A.疏导原则 
  • B.因材施教原则 
  • C.连贯性原则 
  • D.导向性原则 
37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 A.知与行的矛盾 
  •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 C.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38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是(  )。

  • A.质量观 
  • B.素质观 
  • C.教学观 
  • D.学生观 
39

(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 C.加强和改进硬件建设 
  • D.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 
40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理应坚持的原则之一是科学性与(  )相统一。

  • A.思想性 
  • B.衔接性 
  • C.适时性 
  • D.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