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德育
- 8
-
课程目标
- 10
-
教学过程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A.I904年
- B.I922年
- C.1949年
- D.1986年
- A.10、11~11、12岁
- B.11、12~14、15岁
- C.13、14~15、16岁
- D.7、8~9、10岁
- A.观察法
- B.读书法
- C.文献法
- D.行动研究法
- A.认知模式
- B.社会学习模式
- C.体谅模式
- D.说服教育模式
- A.教育目的
- B.教育目标
- C.教育方针
- D.教学目标
- A.诗、书、礼、乐、易、春秋
- B.诗、书、礼、仁、义、智
- C.德、智、礼、义、诗、春秋
- D.德、书、礼、乐、义、仁
- A.规则的发现学习
- B.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
- C.从范例中学习
- D.没有正确答案
- A.阶段性
- B.社会性
- C.永恒性
- D.继承性
- A.课外活动
- B.各科教学
- C.政治课
- D.班主任工作
- 31
-
教育的最高理想是( )。
- A.教育目的
- B.教育政策
- C.教育方针
- D.教育目标
- A.《论语》
- B.《大学》
- C.《学记》
- D.《师说》
- A.说服法
- B.陶冶法
- C.实际锻炼法
- D.榜样示范法
-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 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 D.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 A.指向性
- B.流畅性
- C.变通性
- D.独创性
- A.疏导原则
- B.因材施教原则
- C.连贯性原则
- D.导向性原则
- A.知与行的矛盾
-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 C.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 A.质量观
- B.素质观
- C.教学观
- D.学生观
-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 C.加强和改进硬件建设
- D.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
- A.思想性
- B.衔接性
- C.适时性
- D.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