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定位班级管理基凋,抓准班级情感支点
- B.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使班级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 C.对于犯错误学生的管理应该讲究方法
- D.制定严厉的班级管理制度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 C.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 D.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 正确
- 错误
- A.忽视了教学过程知、情、意的统一
- B.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 C.过分强调教学过程是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
- D.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自检
- B.互检
- C.班干部检查
- D.班集体检查
- E.班主任抽检
- A.领养监护
- B.法定监护
- C.指定监护
- D.委托监护
- A.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 B.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 C.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 D.采用哪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教育目标
-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 A.认知领域
- B.日常生活领域
- C.情感领域
- D.动作技能
- E.安全领域
- A.树立良好的学风
- B.刻苦钻研业务
- C.不断学习新知识
- D.积极探查教育教学规律
- E.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 A.幼儿教育
- B.初等教育
- C.中等教育
- D.高等教育
- E.学历教育
- A.目标明确
- B.内容正确
- C.方法得当
- D.气氛热烈
- E.表达清晰
- A.目标
- B.主题
- C.情景
- D.任务
- E.评价标准
- A.身体状态的剧变
- B.内心世界的发展
- C.自我意识的觉醒
- D.独立精神的加强
- E.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 A.管理
- B.制度
- C.活动
- D.观念
- E.组织
- A.洛克
- B.格塞尔
- C.孟子
- D.威尔逊
- A.言行
- B.知识
- C.修养
- D.品德
- A.18世纪末19世纪初
- B.19世纪中叶
-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 D.20世纪中叶
- A.20世纪50年代以后
-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 A.教师的权威
- B.榜样的作用
- C.领导的权威
- D.社会的作用
- A.观察法
- B.读书法
- C.文献法
- D.行动研究法
- A.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C.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D.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A.苏格拉底
- B.柏拉图
- C.亚里士多德
- D.孔子
- A.直接经验
- B.科学实验
- C.社会实践
- D.间接经验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 C.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D.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A.教育
- B.遗传
- C.环境
- D.社会活动
- A.导向性原则
- B.疏导原则
- C.因材施教原则
-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 A.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
- B.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C.人类语言产生后的必然要求
- D.对外部自然界的恐惧
- A.小学德育目标
- B.小学德育的内容
- C.小学德育的原则
- D.小学德育的方法
- A.《学记》
- B.《论语》
- C.《孟子》
- D.《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