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课外活动
- 7
-
班级
- 8
-
德育
- 9
-
操行评定
- A.安置性测验
- B.形成性测验
- C.成就测验
- D.标准测验
- A.鼓励表达法
- B.系统脱敏法
- C.深入共感法
- D.身体放松法
- A.1980
- B.1986
- C.1995
- D.1998
- A.科任教师
- B.班主任
- C.级任导师
- D.班委会
- 14
-
儿童发展的源泉是( )。
- A.儿童主体的活动
- B.机体的结构和功能
- C.家庭和社会教育
- D.社会环境
- A.学科课程
- B.活动课程
- C.综合课程
- D.融合课程
- A.发展性功能
- B.个体性功能
- C.教育性功能
- D..社会性功能
- A.神学
- B.科学本位
- C.社会本位
- D.个人本位
-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 A.教学相长原则
- B.预时孙摩原则
- C.长善救失原则
- D.藏息相辅原则
- A.教育无目的论
- B.社会本位论
- C.科学本位论
- D.个人本位论
- A.教育发展
- B.生理发展
- C.心理发展
- D.人的发展
- A.学科课程
- B.综合课程
- C.活动课程
- D.隐性课程
-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 B.英国哲学家培根
- C.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 D.英国哲学家洛克
- A.激励作用
- B.导向作用
- C.评价作用
- D.平衡作用
- A.夸美纽斯
- B.赫尔巴特
- C.杜威
- D.梅伊曼
- A.活动课程
- B.学科课程
- C.综合课程
- D.结构课程
- A.美德是否可教
- B.教学具有教育性
-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 D.教育即生活
- A.《雄辩术原理》
- B.《康德论教育》
- C.《大教学论》
- 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 A.苏格拉底
- B.夸美纽斯
- C.培根
- D.梅伊曼和拉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