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教育目的
- 9
-
学科课程
- 10
-
道德情感
- 11
-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 A.认知经验要素
- B.道德经验要素
- C.审美经验要素
- D.健身经验要素
- E.娱乐经验要素
- 13
-
发现法
- A.提出疑问
- B.分析
- C.假设
- D.评断
- E.结论
- A.学校建立与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联系
- B.学校与宣传部门联系
- C.学校与公共文化机构联系
- D.学校与专门性社会教育机构联系
- E.学校与企业、工厂、村镇、部队等的联系
- 16
-
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 )
- A.教育预见能力
- B.教育学生的能力
- C.自我教育的能力
- D.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
- E.教育传导能力
- A.说明部分
- B.本文部分
- C.课程目标
- D.课时分配
- E.其他
- A.思想政治素质
- B.道德素质
- C.文化素质
- D.生理素质
- A.情境
- B.表扬奖励
- C.校风班风
- D.榜样示范
- 20
-
知识学习的过程是( )
- A.选择、领会、熟练、应用
- B.定向.分解、定位、熟练.
- C.定向、分解、熟练、应用
- D.选择、领会、保持、应用
- A.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 B.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
- C.自我管理的教学策略
- D.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
- A.巩固性原则
- B.循序渐进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可接受性原则
- A.隐性课程
- B.显性课程
- C.学科课程
- D.活动课程
- A.隐性课程
- B.显性课程
- C.学科课程
- D.活动课程
- A.相互替代
- B.相互协调、补充
- C.相互矛盾
- D.相互分离
- A.语文、政治、数学
- B.语文、数学、物理
- C.数学、物理、化学
- D.语文、外语、数学
- A.学校教育
- B.家庭教育
- C.社会教育
- D.自我教育
- A.家长会
- B.家长学校
- C.家长委员会
- D.通讯联系
- A.情感
- B.心态
- C.认知
- D.道德
- 30
-
教师最突出的角色是
- A.教员
- B.领导者
- C.人类灵魂-V程师
- D.心理医疗者
- A.10~12岁
- B.12~15岁
- C.15~l7岁
- D.13~l6岁
- A.遗传因素
- B.环境因素
- C.教育因素
- D.个体主观能动性
- A.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的教育目的
- B.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教育目的
-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
- A.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 B.文化的发展
- C.人口的增长
- D.科学技术的发展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个别差异性
- A.生产性
- B.科学性
- C.民主性
- D.商品性
- A.教育者
- B.受教育者
- C.教育影响
- D.教育者和受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