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标准全真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老师应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 

  • A.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 B.根据学生的特点 
  • C.根据课程的性质 
  • D.结合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2

案例中,“一看到底”、“一问到底”等,未能体现教师劳动的( )。 

  • A.创造性 
  • B.广延性 
  • C.灵活性 
  • D.主动性 
3

结合第一小题,你认为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 A.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 B.讲究语言艺术 
  • C.注意启发 
  • D.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5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包括( )。 

  • A.自主学习 
  • B.探究学习 
  • C.合作学习 
  • D.发展学习 
7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思想,包括哪些内涵?( ) 

  • A.学会认知 
  • B.学会做事 
  • C.学会共同生活 
  • D.学会生存 
29

墨家认为,对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三种途径( )。 

  • A.熟知 
  • B.亲知 
  • C.闻知 
  • D.说知 
  • E.见知 
30

下列哪项与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关?( ) 

  • A.捷克著名教育家 
  • B.英国著名教育家 
  • C.班级授课制 
  • D.导生制 
  • E.《大教学论》 
31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 

  • A.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 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 C.班级组织的教育者 
  • D.班级制度的执行者 
  • E.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32

课程评价应有哪些功能?( ) 

  • A.导向功能 
  • B.甄别功能 
  • C.诊断功能 
  • D.调节功能 
  • E.促进功能 
33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的客观条件有( )。 

  •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 B.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 C.制定者的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 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 E.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4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体现的是德育的( )。 

  • A.导向性原则 
  • B.疏导原则 
  •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 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35

教师可通过( )等方法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班风。 

  • A.讲清道理 
  • B.树立榜样 
  • C.严格要求 
  • D.召开班会 
  • E.反复实践 
36

学校体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表现在( )。 

  • A.竞技功能 
  • B.健体功能 
  • C.防卫功能 
  • D.教育功能 
  • E.娱乐功能 
37

西欧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 )三个层次。 

  • A.僧院学校 
  • B.宫廷学校 
  • C.大主教学校 
  • D.职官学校 
  • E.教区学校 
38

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 

  • A.教育行动研究 
  • B.教育典型研究 
  • C.教育质性研究 
  • D.教育对象研究 
  • E.教育叙事研究 
39

在新课程中,我国课程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 

  • A.保持原有特色的优势 
  • B.强调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 C.在多样性基础土增加调控 
  • D.采用导向式管理 
  • E.建立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一 ‘ 
40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 B.稳定性和可变性 
  • C.发展的不均衡性 
  • D.个别差异性 
  • E.固定性 
41

班级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 

  •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 B.学校的培养目标 
  • C.学生的个性特征 
  • D.班集体的民主型领导方式 
  • E.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42

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要求有( )。 

  • A.坚持严格要求 
  • B.创设良好的情境 
  • C.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 D.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E.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3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 )。 

  • A.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 B.与文化相互制约 
  • C.传递和深化文化 
  • D.构成文化本体 
  • E.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44

重视科研对教师的影响有( )。 

  • A.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 B.有助于对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 
  • C.促使教师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 D.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 E.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45

班主任建立良好集体可以采取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主要有( )。 

  • A.向学生提出合理的教育要求 
  • B.确立共同的集体教育目标 
  • C.建立一支学生骨干队伍 
  • D.营造健康的集体舆论 
  • E.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46

教学目标的特征有( )。 

  • A.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 B.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 C.体现教师思维活动的规律性 
  • D.具有灵活性 
  • E.反映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47

高中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 

  • A.发展性 
  • B.时代性 
  • C.基础性 
  • D.选择性 
  • E.自主性 
48

最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是( )。 

  • A.现场教学 
  • B.复式教学 
  • C.分组教学 
  • D.个别教学 
49

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 A.为谁教 
  • B.怎样教 
  • C.教什么 
  • D.教给谁 
50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有( )。 

  • A.凯兴斯坦纳 
  • B.卢梭 
  • C.福禄贝尔 
  • D.小原国芳 
  • E.裴斯泰洛齐 
52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以班级( )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 A.教育目的 
  • B.培养目标 
  • C.规章制度 
  • D.教学规则 
54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这是( )。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55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 A.课程计划 
  • B.课程类型 
  • C.课程标准 
  • D.课本 
56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 )的代表。 

  • A.人文主义教育学 
  • B.存在主义教育学 
  • C.实用主义教育学 
  • D.要素主义教育学 
57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 A.教育任务 
  • B.教育目的 
  • C.教育内容 
  • D.教育规律 
58

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 

  • A.顺序性规律 
  • B.互补性规律 
  • C.不平衡性规律 
  • D.个别差异性规律 
59

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 )为标志。 

  • A.自我意识 
  • B.创造能力 
  • C.预见能力 
  • D.选择能力 
60

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 

  • A.身体、精神 
  • B.道德、学识 
  • C.德、智、体 
  • D.知、情、意 
61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 A.基础型课程 
  • B.拓展型课程 
  • C.研究型课程 
  • D.技能型课程 
62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 )。 

  • A.班级文化 
  • B.领导文化 
  • C.活动文化 
  • D.校园文化 
63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开拓创新 
64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 

  •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B.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 
  • C.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 D.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5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 A.教育理论 
  • B.职业道德 
  • C.文化科学 
  • D.教学基本功 
66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 A.柯尔伯格 
  • B.皮亚杰 
  • C.麦克菲尔 
  • D.班杜拉 
67

( )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68

“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 )对教育的要求。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互补性 
  • D.个别差异性 
69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 

  • A.锻炼法 
  • B.陶冶法 
  • C.榜样法 
  • D.说服法 
70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71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 A.认识活动 
  • B.实践活动 
  • C.交往活动 
  • D.课堂活动 
72

教学过程的主体是( )。 

  • A.教师 
  • B.学生 
  • C.教学内容 
  • D.教学方法 
73

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良好的( )。 

  • A.同学关系 
  • B.同事关系 
  • C.师生关系 
  • D.上下级关系 
74

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著作是( )。 

  • A.《爱弥尔》 
  • B.《大教学论》 
  • C.《普通教育学》 
  • D.《学记》 
75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柏拉图 
  • B.苏格拉底 
  • C.亚里士多德 
  • D.德谟克里特 
76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 A.孔子 
  • B.韩愈 
  • C.朱熹 
  • D.王夫子 
77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朱熹 
  • D.韩愈 
78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 )。 

  • A.人一人关系 
  • B.人一物关系 
  • C.授一受关系 
  • D.朋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