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教学设计
- 9
-
行动研究
- 10
-
课程标准
- 11
-
义务教育
- 12
-
师生关系可分为 ( )
- A.社会关系
- B.教育关系
- C.心理关系
- D.朋友关系
- E.合作关系
- 13
-
观察
- A.学前教育
- B.初等教育
- C.中等教育
- D.高等教育
- E.社会教育
- A.定向功能
- B.调控功能
- C.管理功能
- D.评价功能
- E.执行功能
- A.专业品质的提升
- B.专业知识的拓展
- C.专业精神的形成
- D.专业理想的建立
- E.专业能力的发展
- A.“道尔顿制”
- B.“哈里斯制”
- C.“巴达维亚法”
- D.“特朗普里制”
- A.陈述性知识
- B.程序性知识
- C.技能性知识
- D.策略性知识
- 19
-
智育的任务包括( )
- A.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 B.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能力
- C.发展学生智力
- D.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 E.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 A.课程实施
- B.教学过程
- C.课程评价
- D.课程标准
- A.培根
- B.梅伊曼
- C.拉伊
- D.夸美纽斯
- A.观察
- B.调查
- C.访谈
- D.个案研究
- A.《论语》
- B.《大学》
- C.《学记》
- D.《中庸》
- A.20世纪50年代
- B.20世纪60年代
- C.20世纪7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
- A.人本位
- B.社会本位
- C.教师本位
- D.学生本位
- A.教师的专业理想
- B.教师的专业知识
- C.教师的专业能力
- D.教师的专业自我
- A.作用的对象
- B.作用的方向
- C.作用的呈现形式
- D.作用的目的
- A.《理想国》
- B.《大教学论》
- C.《普通教育学》
- D.《爱弥儿》
- A.形成性评价
- B.总结性评价
- C.诊断陡评价
- D.正式评价
- A.自娱型
- B.消极型
- C.亲社会型
- D.反社会型
- A.班主任
- B.学生干部
- C.校长
- D.全体教师
- A.“父母”的角色
- B.“榜样”的角色
- C.“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
- D.“青少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