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专家预测试卷(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4

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

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问题: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20分)

10

对不听话的学生不可采取的矫正方法是(  )。

  • A.倾听心事
  • B.端正态度
  • C.情绪疏导
  • D.侮辱打骂
11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 A.符号记忆
  • B.抽象记忆
  • C.命题记忆
  • D.形象记忆
12

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

  • A.维持班级秩序
  • B.形成良好班风
  • C.锻炼学生能力
  • D.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15

以守恒概念的形成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16

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是(  )。

  • A.技术小组
  • B.学科小组
  • C.艺术小组
  • D.体育小组
18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

  • A.知行统一原则
  •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0

口渴会促使个体做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

  • A.导向功能
  • B.激活功能
  • C.调节与维持功能
  • D.强化功能
21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产婆术”属于(  )。

  • A.直观性原则
  • B.循序渐进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22

在小学阶段,学生规则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

  • A.发现学习
  • B.接受学习
  • C.创造学习
  • D.认知学习
23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 A.知识、智力、能力
  •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D.知识、智力、情感
24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教学
  • B.政治思想教育
  • C.政治课
  •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5

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

  •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26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为(  )。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