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考前冲刺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35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

  •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
  •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不同
  •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6

学生应该具备的特性包括(  )

  • 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 B.学生是能动的客体
  • C.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 D.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 E.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37

教师的人格素养主要表现为(  )

  • A.积极乐观的情绪
  • B.豁达开朗的心胸
  • C.坚忍不拔的毅力
  • D.广泛的兴趣
  • E.积极的创新品质
38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  )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E.《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9

保护未成年人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

  • A.平等原则
  • B.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 C.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 D.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 E.家庭与学校相结合
40

以下属于学生间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

  • A.场独立与场依存
  • B.独立型与顺从型
  • C.、沉思型与冲动型
  • D.辐合型与发散型
  • E.外倾型与内倾型
41

一般情况下,教办方针的内容包括(  )

  • A.教育的性质
  • B.教育的服务方向
  • C.教育目的
  • D.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E.教育制度
42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教育家有(  )

  • A.夸美纽斯
  • B.杜威
  • C.柏拉图
  • D.卢梭
  • E.赫尔巴特
43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规律。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阶段性
  • D.不平衡性
  • E.互补性
44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  )

  • A.政治理论知识
  • B.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 C.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 E.为人师表
45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 A.14周岁以下
  • B.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 D.8周岁以下
46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是(  )

  • A.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 B.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
  • C.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 D.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
47

不同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

  • A.不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 B.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 C.不同社会的社会价值标准
  • D.不同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
48

(  )是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革命的因素。

  • A.劳动对象
  • B.生产关系
  • C.生产力
  • D.劳动者
49

"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  )的教育内容

  • A.现代社会
  • B.奴隶社会
  • C.原始社会
  • D.封建社会
50

教师了解学生最简单最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是(  )

  • A.观察法
  • B.书面材料分析法
  • C.谈话法
  • D.调查法
53

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予各种情景之中,这是一种(  )

  • A.水平迁移
  • B.垂直迁移
  • C.一般迁移
  • D.具体迁移
54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

  • A.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
  • B.火主观责任到客观责任发展
  •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 D.火自律向他律发展
55

以守恒观念的形成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的(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58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是(  )

  • A.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 B.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二者指的是同一件事情
  • C.教育方针属于教育政策的范畴,教育目的属于教育理论的范畴,二者没有直接的联系
  • D.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59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规律

  • A.智育过程
  • B.心理辅导
  • C.德育过程
  • D.美育过程
64

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 A.德谟克利特
  • B.亚里士多德
  • C.柏拉图
  • D.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