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学会求知
- B.学会做事
- C.学会共处
- D.学会做人
- A.创新精神
- B.合作能力
- C.实践能力
- D.学习能力
- A.学生发展
- B.学科体系
- C.社会需求
- D.教育发展
- A.应试教育的教育观
- B.系统工程的教育观
- C.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
- D.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 A.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B.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
- C.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 A.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 B.直接责任人员
- C.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的人员
- D.非法方式谋取利益的人员
- A.“注入式”
- B.“填鸭式”
- C.“启发式”
- D.“引导式”
- A.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 B.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
- C.不必要收费的
- D.私自增加教师工资的
- A.社会生活和群体
- B.教育对象
- C.教育法规
- D.教育原则
- A.初级职务
- B.中级职务
- C.高级职务
- D.特级职务
- A.教育作用
- B.调节作用
- C.导向作用
- D.示范作用
- A.对峙型
- B.民主型
- C.放任型
- D.权威型
- A.权力
- B.威严
- C.权威
- D.人格力量
- A.山之南、水之北
- B.山之南、水之南
- C.山之北、水之北
- D.山之北、水之南
-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 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 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
- 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
- A.违法,侵犯了波波的受教育权
- B.违法,侵犯了波波的人身自由权
- C.违法,剥夺了波波的自由时间
- D.不违法
- A.标准化成就测验
- B.细目表
- C.自测试题
- D.案卷分析
- 20
-
《诗经》全集共( )。
- A.300篇
- B.305篇
- C.295篇
- D.310篇
- A.乙丑年
- B.己未年
- C.戊戌年
- D.戊午年
- A.信度
- B.效度
- C.区分度
- D.难度
- A.30%
- B.40%
- C.50%
- D.60%
- A.低于
- B.高于
- C.同等于
- D.不低于或者高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 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 C.自己做好了,不用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 A.家庭教育
- B.教师培训
- C.课外活动
- D.课堂教学
- A.《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描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富有战斗力的驳论文,语言尖锐犀利,带有讽刺意味
- D.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如“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 A.70%
- B.80%
- C.90%
- D.60%
- A.遵照目标
- B.遵循目的
- C.遵从用途
- D.遵守功能
- A.《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
- B.《教育法》和《教师法》
- C.《宪法》和《民法》
- D.《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