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知识与能力测试卷(高中历史)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3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课文摘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厉、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高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问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9

某教师在讲到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围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运用图4反映当时的场景。对这一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

  • A.图片具有典型性和生动性
  • B.图片能反映会场整体情况
  • C.图片与教室讲述内容不匹配
  • D.学生难以从图片中提取信息
12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 C.百姓皆重商轻农
  •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3

《史记》成书后有许多学者为其做注解。我们今天所说的“史记三家注”不包括( )。

  • A.《史记音义》
  • B.《史记集解》
  • C.《史记索隐》
  • D.《史记正义》
19

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24

西方史学界第一部历史著作《历史》的作者是( )。

  • A.赫克泰阿斯
  • B.希罗多德
  • C.色诺芬
  • D.荷马
26

有力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著作是( )。

  • A.《九十五条论纲》
  • B.《物种起源》
  • C.《纯粹理性批判》
  •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8

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百科全书”的文学作品是()。

  • A.《悲惨世界》
  • B.《巴黎圣母院》
  • C.《人间喜剧》
  • D.《战争与和平》
2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设置选修课的目的是()。

  • A.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健全知识体系
  • B.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 C.为学习文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知识
  • D.与历史高考衔接,有助于学生高考复习
30

一幅名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的照片于1 937年出现在美国郝斯特报刊上,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这一照片的流传( )。

  • A.宣传了中国国共合作抗战的事实
  • B.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
  • C.丑化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
  • D.激化了美日两国在上海附近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