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
教育
- 11
-
社会抑制
- 12
-
道德修养
- 13
-
教育方针
- 14
-
发展关键期
- A.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 C.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A.道德素质教育
- B.思想素质教育
- C.政治素质教育
- D.心理素质教育
- A.宽大效应
- B.晕轮效应
- C.刻板印象
- D.近因效应
- A.课堂教学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主动探索、相互交流
- B.课堂活动要在各种教学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发掘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 C.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应该按照课本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 D.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掌握了某些技能之后,可以让他们通过手工、展览或是表演等看得见、听得见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能力
- A.1904年
- B.1922年
- C.1949年
- D.1986年
- A.收学费,不收杂费
- B.不收学费、杂费
- C.不收书本费、杂费
- D.不收学费,收杂费
- A.发展性功能
- B.个体性功能
- C.教育性功能
- D.社会性功能
- A.自主
- B.小组
- C.互相
- D.合作
- A.生物性
- B.永恒性
- C.历史性
- D.阶级性
- A.与生俱来的
-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 A.复述策略
- B.精细加工策略
- C.组织策略
- D.阅读理解策略
- A.注意的分散
- B.注意的转移
- C.注意的分配
- D.注意的稳定
- A.启发性
- B.巩固性
- C.直观性
- D.因材施教
- A.单向型
- B.双向型
- C.多向型
- D.成员型
- A.政治制度
- B.生产关系
- C.经济基础
- D.生产力
- A.杜威
- B.怀特海默
- C.克伯屈
- D.布鲁纳
- A.教师的年龄
- B.教师的体质
- C.教师的素养
- D.教师的能力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 A.华生
- B.马斯洛
- C.霍尔
- D.杜威
- A.劳动起源论
- B.生物起源论
- C.心理起源论
- D.生物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