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臭氧消毒
- B.紫外线消毒
- C.空气过滤
- D.乳酸熏蒸
- A.多糖
- B.低聚糖
- C.多聚糖
- D.单糖
- A.原料和辅料的直接供应方
- B.原料和辅料的间接供应方
- C.终产品的直接分销商
- D.终产品的间接分销商
- A.认证人员从事认证活动,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认证机构执业
- B.国家实行统一的认证认可监督制度
- C.认证机构不得与行政机关存在利益关系
- D.国家强制实行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
- A.任命食品安全小组
- B.产品特性描述,识别预期用途
- C.确定终产品中食品安全危害的可接受水平
- D.绘制流程图,描述过程步骤和控制措施
- A.法律法规的要求
- B.顾客的要求
- C.沟通
- D.量化的目标
- A.所强化营养素的名称
- B.所强化营养素的含量
- C.所强化营养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 D.实用时的注意事项
- A.严重性
- B.可能性
- C.相关性
- D.危害性
- A.BHA(丁基羟基茴香醚)
- B.BHT(二丁基羟基对甲酚)
- C.亚硝酸盐
- D.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
- A.原料、辅料和食品接触的材料
- B.加工过程
- C.所使用的设施
- D.加工方法
- A.饲料添加剂
- B.一般饲料添加剂
- C.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 D.植物饲料添加剂
- A.前提方案控制
- B.增加设备加以控制
- C.前提方案控制或/和HACCP计划进行控制
- D.加强操作管理进行控制
- A.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 B.改善果汁风味
- C.抑制果汁的褐变
- D.提高果汁出汁率
- A.对设备进行调修
- B.评估以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 C.对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 D.以上都对
- 15
-
纠正措施是 ( )。
- A.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 B.对消除己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 C.为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而采取的措施
- D.以上都是
- A.当关键限值发生偏离时,应采取纠正措施
- B.当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时,应采取纠正措施
- C.只要是在关键限值已经偏离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就应按潜在不安全产品进行处理
- D.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也应按潜在不安全产品处置要求进行处理
- A.产品批次
- B.原料批次
- C.分销记录
- D.以上都是
- 18
-
危害识别应考虑( )。
- A.产品特性、沟通获得的信息、经验和可接受水平
- B.产品特性、流程图、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人员
- C.流程图、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预期用途和人员
- D.流程图、预期用途、产品特性和外部沟通获得的信息
- A.监视活动中发现一批不合格产品
- B.产品预期用途发生变化
- C.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发生变化
- D.内审开出一项严重不合格项
- A.加工人员工作服未按要求换洗消毒
- B.食品接触设备无清洗消毒
- C.人流走向不正确
- D.以上三种都会造成交叉污染
- A.企业组织机构图
- B.车间职能分配图
- C.工厂厂区平面图
- D.生产工艺流程图
- A.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建立与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经验
- B.外聘的专家要在体系文件里规定其职责和权限,应在规定的协议或合同中体现
- C.限于组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内的产品
- 23
-
内部沟通不包括( )。
- A.员工与领导层的沟通
- B.质检部门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
- C.生产部门与化验室的沟通
- D.生产部门与产品的贮存部门的沟通
- A.组织内具有职能的部门
- B.食品安全小组成员
- C.指定人员
- D.具有食品安全知识的技术人员
- A.由管理层成员担任
- B.由最高管理层担任
- C.由具有与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建立、保持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经验的人担任
- D.以上都正确
- 26
-
关键限值是( )。
- A.区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判定值
- B.在超过CL之前使CCP得到控制之值
- C.经危害分析所确定的控制值
- D.控制危害措施的一种表现形式
- A.相互沟通
- B.人员培训
- C.前提方案
- D.HACCP原理
- A.产品特性
- B.预期用途
- C.质量成本
- D.流程图
- A.控制措施对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效果
- B.对控制措施监视的可行性
- C.质量成本
- D.控制措施失效的可能性
- A.组织建立了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
- B.组织也可以借用其他组织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
- C.以上都不正确
- A.糖尿病
- B.伤寒
- C.阑尾炎
- D.心脏病
- A.温度、时间
- B.浓度、频次
- C.压力、流量
- D.A+B
- A.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所涉及的管理单元、产品或产品类别
- B.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所涉及的管理单元、过程和生产场地
- C.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所涉及的管理单元、产品或产品类别、过程和生产场地
- D.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所涉及的产品或产品类别、过程和生产场地
- A.必须有食品安全方针
- B.必须有食品安全目标
- C.必须有食品安全小组
- D.必须与环境管理体系一起建立
- A.铜
- B.非铁金属
- C.塑料
- D.不锈钢
- A.弧菌
- B.真菌
- C.寄生虫
- D.以上都是
- A.细菌总是<100 cfu/ml,总大肠菌群<3个/L,游离余氯为O.05—0.3mg/L
- B.细菌总数<100cfu/ml,总大肠菌群每100ml不得检出,游离余氯为0.05一0.3mg/L
- C.细菌总数<100cfu/ml,总大肠菌群每100ml不得检出,游离余氯(适用于加氯消毒)在与水接触30分钟后应出厂水中不低于O.3mg/L,管网末梢水中不应低于0.05mg/L
- D.细菌总数<100 Cfu,mI,总大肠细菌总数<3个/L,游离余氯(适用于加氯消毒)在与水接触30分钟后应不低于0.3mg/L
- A.判断树
- B.控制措施对确定危害控制的严格程度
- C.行业专家的意见
- D.7.4.4d
- A.革兰氏阴性
- B.适合生产的pH值范围4.4~9.0
- C.生产被胆盐抑制
- D.主要来自人及温血动物的粪便
- A.管理评审每年按期进行
- B.管理评审应包括内部审核
- C.必须评审目标的完成情况
- D.应保持管理评审记录
- A.组织应制定岗位说明书
- B.必须有上岗证
- C.组织必须对影响食品安全的每一岗位人员确定出最低的能力要求和资格条件
- D.上岗人员必须通过资格考试取得上岗资格
- A.与组织在食品链中的作用相适宜
- B.与顾客商定的对食品安全要求
- C.组织的经济效益
- D.法律法规要求
- A.形成文件的食品安全方针和相关目标的声明
- B.GB/T22000—2006标准要求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 C.组织为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建立、实施和更新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 D.以上表述都正确
- A.小于4.6
- B.4.6-5.4
- C.小于4.0
- D.4.0-5.0
- A.石膏
- B.吊白块
- C.烧碱
- D.滑石粉
- A.铅
- B.砷
- C.镉
- D.汞
- A.资料
- B.观察
- C.现场
- D.试验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 B.沙门氏菌
- C.志贺氏菌
- D.肉毒杆菌
- A.标准不要求组织将与食品相关的使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纳入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B.标准对所有在食品链中期望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其所有要求都是通用的;
- C.标准是法律法规要求的最低应用;
- D.以上说法都对
- 50
-
撤回产品处置包括( )。
- A.销毁、改变预期用途、重新加工
- B.销毁、模拟召回、实际撤回和进一步加工
- C.缩小使用范围、改变预期用途、重新加工
- D.改变预期用途、模拟撤回、实际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