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描述胃癌的分布
- B.为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C.为胃癌的预防提供依据
- D.寻找胃癌病因线索
- A.68.80%
- B.77.00%
- C.81.60%
- D.99.59%
- E.99.90%
- A.82.41%
- B.83.58%
- C.84.83%
- D.85.59%
- E.86.41%
- A.生态学研究
- B.移民流行病学研究
- C.地理流行病学研究
- D.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 E.地方病研究
- A.68.80%
- B.79.58%
- C.81.60%
- D.88.60%
- E.99.58%
- A.45.38%
- B.59.57%
- C.65.83%
- D.79.49%
- E.82.41%
- A.65.83%
- B.75.38%
- C.82.41%
- D.90.58%
- E.99.50%
- 正确
- 错误
- A.美西律
- B.维拉帕米
- C.利多卡因
- D.卡托普利
- E.强心苷 属于Ib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
- 10
-
肾素分泌的部位是
- 正确
- 错误
- A.肾病综合征
- B.霉菌性口炎
- C.肾上腺皮质次全切除后
- D.慢性肾炎
- E.中毒性菌痢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突击治疗用于
- A.荚膜
- B.鞭毛
- C.普通菌毛
- D.性菌毛
- E.芽孢 与细菌抵抗吞噬有关的结构是
- A.只准从事医疗业务
- B.只准从事预防业务
- C.可以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 D.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 E.可以重新申请医师执业注册 医师经执业注册后
- A.肾小球
- B.近球小体
- C.近曲小管
- D.髓袢升支粗段
-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葡萄糖被重吸收的部位是
- 15
-
经血液传播
- 正确
- 错误
- A.庚型肝炎病毒
- B.流感病毒
- C.戊型肝炎病毒
- D.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E.鼻病毒 沿神经传播
- 正确
- 错误
- A.胆汁
- B.胆素
- C.血红素
- D.胆固醇
- E.胆绿素 体内可转变成为胆色素的原料是
- A.清蛋白
- B.铜蓝蛋白
- C.铁转运蛋白
- D.结合珠蛋白
- E.α球蛋白 可结合Hb,防止其从肾丢失的是
- A.一级预防
- B.二级预防
- C.三级预防
- D.一级或者二级预防
- E.二级或者三级预防 加碘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是
- 21
-
随时消毒是
- 正确
- 错误
- 22
-
输血后感染HIV,这是经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医源性传播
- B.垂直传播
- C.食物传播
- D.接触传播
- E.飞沫传播 感染流感病毒,通常是经
- A.气功疗法治疗睡眠障碍效果好,观察半年70%的病人有效
- B.此法效果可疑,30%未见效
- C.无法作出结论,因样本较小
- D.无法作出结论,因未设对照组
- E.无法作出结论,因未进行统计学检验
- 26
-
男性,42岁,5年前体检发现HBsAg (+),但肝功能正常,未予理会。近2个月来感到体力和食欲均减退:查 ALT240IU/L,TBil为40μmol/L, HBsAg(+)。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 A.急性黄疸型肝炎
- B.急性重型肝炎
- C.亚急性重型肝炎
- D.慢性乙型肝炎
- E.慢性重型肝炎
- A.实验研究
- B.病例对照研究
- C.队列研究
- D.描述性研究
- E.理论性研究
- A.甲人群的阴性结果中非病人的比例比乙人群的高
- B.甲人群的阴性结果中病人的比例比乙人群的低
- C.甲人群的阳性结果中病人的比例比乙人群的低
- D.甲人群的阳性结果中病人的比例比乙人群的高
- E.甲人群的阳性结果中非病人的比例比乙人群的高
- A.5.5
- B.6.0
- C.7.5
- D.8.0
- E.8.5
- A.2.0
- B.2.5
- C.4.0
- D.5.0
- E.无法从所给资料求出
- A.病例对照研究
- B.历史性队列研究
- C.前瞻性队列研究
- D.历史资料分析
- E.随访研究
- A.混杂因素
- B.保护因素
- C.危险因素
- D.无关因素
- E.有害因素
- A.病例对照研究
- B.队列研究
- C.实验研究
- D.现况研究
- E.生态学研究
- A.1小时内
- B.2小时内
- C.6小时内
- D.12小时内
- E.24小时内
- A.暴露组的发病危险与对照组的发病危险的比值为5.0
- B.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比对照组高
- C.暴露与疾病的关联为“正”关联
- D.暴露因素是危险因素
- E.归因危险度为2.8
- A.描述性研究
- B.病例对照研究
- C.队列研究
- D.实验研究
- E.理论研究
- A.历史资料分析
- B.病例对照研究
- C.实验研究
- D.历史性队列研究
- E.横断面调查
- A.隐性感染率高的人群
- B.预期发病率低的人群
- C.免疫水平高的人群
- D.预期发病率高的人群
- E.预期患病率低的人群
- A.共同媒介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播
- B.连续传播后继之以共同传播
- C.通过接触疫水传播
- D.通过接触生物媒介传播
- E.生物媒介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同时存在
- A.1.0
- B.1.5
- C.2.0
- D.3.0
- E.不能从所给资料中求出
- A.甲方案的灵敏度比乙方案的高
- B.甲方案的灵敏度比乙方案的低
- C.甲方案的灵敏度与乙方案的相等
- D.两种方案的灵敏度均增高
- E.两种方案的灵敏度均降低
- A.680
- B.760
- C.880
- D.920
- E.960
- A.内对照
- B.外对照
- C.总人口对照
- D.多重对照
- E.无法命名
- A.慢性支气管炎
- B.风心病
- C.支气管扩张
- D.支气管内膜结核
- E.肺癌早期
- A.入院率偏倚
- B.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 C.检出征候偏倚
- D.无应答偏倚
- E.易感性偏倚
- A.属于观察法
- B.可以直接获得研究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 C.设立对照组
- D.由果及因
- E.能验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 A.PaO<SUB>2</SUB>降低,PaCO<SUB>2</SUB>升高
- B.PaO<SUB>2</SUB>正常,PaCO<SUB>2</SUB>升高
- C.PaO<SUB>2</SUB>升高,PaCO<SUB>2</SUB>正常
- D.PaO<SUB>2</SUB>升高,PaCO<SUB>2</SUB>升高
- E.PaO<SUB>2</SUB>正常,PaCO<SUB>2</SUB>降低
- A.甲状腺功能亢进
- B.甲状腺功能减低
- C.桥本甲状腺炎
- D.单纯性甲状腺肿
- E.甲状旁腺瘤
- 49
-
约登指数愈大,则
- A.阳性预测值愈大
- B.阴性预测值愈大
- C.真实性愈大
- D.可靠性愈大
- E.收益愈大
-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 B.微生物、媒介、宿主
- C.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
- D.病原体、机体
- E.病人、污染物、环境条件
- A.相对危险度
- B.特异危险度
- C.保护率
- D.效果指数
- E.抗体阳转率
- 52
-
队列研究的特点是
- A.属于分析性研究
- B.设立比较组
- C.研究方向由因及果
- D.验证病因假设
- E.以上均是
- 53
-
钩端螺旋体的传染源主要是
- A.病人
- B.带菌者
- C.鼠类和猪
- D.蛙
- E.犬
- A.海港检疫、航空检疫、边境检疫
- B.内地检疫、沿海检疫、海关检疫
- C.海上检疫、空中检疫、边境检疫
- D.海港检疫、航空检疫、陆地检疫
- E.边境检疫、航空检疫、海关检疫
- 55
-
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是
- A.新生儿增加
- B.易感人口的迁入
- C.免疫人口的死亡
- D.传染病流行
- E.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 A.潜伏期的长短影响流行特征
- B.依据潜伏期可以制定疾病的预防措施
- C.潜伏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 D.依据潜伏期可以评价其预防措施的效果
- E.依据潜伏期可以判断传染源与续发病例的关系
- A.移民流行病学
- B.血清流行病学
- C.地理流行病学
- D.健康流行病学
- E.行为流行病学
- A.增加样本量
- B.遵循随机化原则
- C.实施盲法
- D.严格质量控制
- E.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
- A.引入率、患病率、病死率
- B.生存率、治愈率、保护率
- C.发病率、引入率、病死率
- D.发病率、有效率、续发率
- E.发病率、流行率、罹患率
- A.耗资较少
- B.可估计相对危险度
- C.可计算发病率
- D.可以选择没有疾病的人作对照
- E.估计暴露史时可能出现偏倚
- A.病人已经被移走
- B.对病家实施了终末消毒
- C.对疫源地实施了终末消毒
- D.对疫源地连续观察了一个最长潜伏期未发现新病人
- E.对所有易感接触者连续观察了一个最长潜伏期未发现新病人
- A.更容易避免系统误差
- B.更容易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
- C.适用于对罕见病的研究
- D.更容易验证病因假设
- E.容易得到发病率指标
- 63
-
提出病因假设的目的是为了
- A.肯定病因
- B.代替病因
- C.否定病因
- D.认定病因
- E.检验病因
- A.人为给予干预措施
- B.不能计算AR
- C.随机分组
- D.可以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 E.研究周期短,省时省力
- A.年龄不同
- B.性别不同
- C.目标人群不同
- D.干预措施不同
- E.观察指标不同
- 66
-
疾病的流行是指
- A.发病率超过10%。
- B.某病的发生频率明显超过该地历年同期的水平
- C.某病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在该地人群中长年存在
- D.在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相同病例的现象
- E.某病在一定地区长期存在的现象
- A.限制人选对象
- B.用匹配的方式选择对照
- C.采用分层分析
- D.采用多因素分析
- E.以上均是
- A.计算各种罹患率
- B.形成病因假设并检验假设
- C.核实诊断
- D.扑灭疫情
- E.制定防治措施
- A.核实诊断,证实爆发
- B.全面考察疫情,计算各种罹患率,描述疾病分布
- C.形成有关致病因素的假设并加以检验
- D.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以干预措施,一组作为对照继续观察
- E.调查的同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 70
-
队列研究属于
- A.实验性研究
- B.相关性研究
- C.描述性研究
- D.分析性研究
- E.理论性研究
- 71
-
衡量疾病危险程度的指标是
- A.患病率
- B.感染率
- C.引入率
- D.发病率
- E.续发率
- A.临床试验
- B.回顾性队列研究
- C.前瞻性队列研究
- D.病例对照研究
- E.横断面研究
- 73
-
确定因果联系的必要条件是
- A.关联强度
- B.因先于果
- C.关联重复出现
- D.暴露与疾病分布一致
- E.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 A.横断面分析
- B.历史资料分析
- C.出生队列分析
- D.随访资料分析
- E.年龄趋势分析
- A.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 B.对慢性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 C.对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 D.对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
- E.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 76
-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发病率指观察时期内观察人群中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 B.罹患率指观察时期观察人群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 C.患病率指观察时期内观察人群中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 D.患病率指观察时期内观察人群中旧病例发生的频率
- E.发病率指观察时期内观察人群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 77
-
特异危险度是指
- A.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 B.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
- C.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积
- D.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和
- E.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平方
- A.入院率偏倚
- B.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 C.检出征候偏倚
- D.测量偏倚
- E.无应答偏倚
- A.主动监测
- B.被动监测
- C.哨点监测
- D.主动与被动监测
- E.主动与口肖点监测
- 80
-
死亡专率是指
- A.某人群中死于某病的人数
- B.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数之比
- C.按年龄、或者性别、病种等计算的某病的所有死亡者占相应人群的比例
- D.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 E.实际死亡人数与根据一般人群死亡率计算的预期死亡数之比
- A.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相当稳定
- B.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病程相当稳定
- C.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患病率相当稳定
- D.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当地人口相当稳定
- E.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 A.2小时内
- B.3小时内
- C.5小时内
- D.6小时内
- E.12小时内
- A.依从性较低的人群
- B.对疾病不易感的人群
- C.脆弱人群
- D.发病率较低的人群
- E.可从研究中受益的人群
- A.暴露与疾病分布一致
- B.关联的特异性
- C.剂量-反映关系
- D.关联的可重复性
- E.关联的强度
- A.属于观察性研究
- B.研究方向由果及因
- C.在实验室中进行
- D.随机分组、实施干预措施
- E.评价指标是RR或OR
- A.阳性预测值愈高
- B.阳性预测值愈低
- C.阴性预测值愈高
- D.阴性预测值愈低
- E.约登指数愈低
- A.拘留
- B.隔离
- C.留验
- D.医学观察
- E.医学检查
- A.研究对象见不到实验者
- B.实验者见不到研究对象
- C.负责安排和控制实验的人不知道研究目的
- D.研究者和/或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分组情况
- E.参与研究的人员全部为盲人
- A.回答难度
- B.备选答案
- C.分析难度
- D.答案数量
- E.适用范围
- A.研究的暴露是人为给予的
- B.不适用于罕见病
- C.设立对照组
- D.因果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合理
- E.可以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 91
-
爆发的定义是
- A.起病突然,波及范围广,短时间内可以越过国界、洲界,形成世界范围的流行
- B.某种传染病突然发生的一种现象
- C.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出现许多同种疾病病例的现象
- D.疾病集中发生的过程
- E.某地区疾病发生率显著超过历年同期水平的现象
- 92
-
续发率可以定义为
- A.接触者第二次发病数/接触者总人数×100%
- B.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100%
- C.接触者中患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 100%
- D.同等身份的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同等身份人数×100%
- E.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 A.正规胰岛素
- B.格列吡嗪
- C.甲苯磺丁脲
- D.氯磺丙脲
- E.苯乙双胍
- A.个案调查
- B.抽样调查
- C.普查
- D.典型病例调查
- E.住院病例调查
- A.口服吸收不规则
- B.用于癫痫大发作
- C.用于抗心律失常
- D.用于癫痫小发作
- E.用于坐骨神经痛
- A.恶心、呕吐
- B.口干、多尿
- C.肌无力、肢体震颤
- D.胰岛素分泌减少加重糖尿病症状
- E.过量引起意识障碍,共济失调
- A.解热作用是抑制中枢PG合成
- B.抗炎作用是抑制炎症部位PG合成
- C.镇痛作用主要是抑制中枢PG合成
- D.水杨酸反应是过量中毒表现
- E.预防血栓形成是抑制TXA<SUB>2</SUB>>PGI<SUB>2 </SUB>
- A.毛果芸香碱
- B.新斯的明
- C.阿托品
- D.氯磷定
- E.后马托品
- A.阻断电压依赖性Na+通道
- B.对静息状态的Na+通道作用最强
- C.提高兴奋阈值
- D.减慢冲动传导
- E.延长不应期
- A.继续增加摄入量,血药物浓度也不会再增加
- B.不论给药速度如何药物消除速度恒定
- C.t1/2是不随给予速度变化的恒定值
- D.药物的消除主要靠肾排泄
- E.药物的消除主要靠肝代谢
- 101
-
氨茶碱平喘作用的主要机制是
- A.促进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
- B.抑制碳酸酐酶活性
- C.激活磷酸二酯酶活性
- D.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 E.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 A.药物剂量过大
- B.药物毒性过大
- C.药物吸收率高
- D.病人年龄过大
- E.病人自身的问题
- A.预防接种应接种两次以上
- B.血清学试验诊断传染病时,应以一定间隔做两次试验,比较其结果
- C.使细胞因子产生更多
- D.用某些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过敏反应
- E.以上全对
- 104
-
细菌L型是指
- A.细菌的休眠状态
- B.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 C.非致病菌
- D.不可逆性变异的细菌
- E.光滑型-粗糙型菌落(S-R)变异
- A.色素
- B.细菌素
- C.热原质
- D.抗毒素
- E.抗生素
- 106
-
细菌的“核质以外遗传物质”是指
- A.温和型噬菌体
- B.核蛋白体
- C.质粒
- D.异染颗粒
- E.性菌毛
- A.有细胞壁但不含肽聚糖
- B.细胞壁化学成分为肽聚糖和几丁质
- C.含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
- D.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磷壁酸
- E.无核膜,核质为裸露环状DNA
- A.个体微小
- B.分布广泛
- C.种类繁多
- D.可无致病性
- 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 109
-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
- 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 B.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 C.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 D.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 E.破坏细胞膜
- 110
-
RNA指导的DNA合成称
- A.复制
- B.转录
- C.翻译
- D.整合
- E.反转录
- 111
-
芽孢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 A.抗吞噬
- B.产生毒素
- C.耐热
- D.粘附于感染部位
- E.侵袭力
- 112
-
Km值是指反应速度为
- A.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酶浓度
- B.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 C.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抑制剂浓度
- D.最大反应速度时的酶浓度
- E.最大反应速度时的底物浓度
- A.范德华力
- B.疏水键
- C.氢键
- D.盐键
- E.酯键
- A.胰脂酶
- B.激素敏感脂肪酶
- C.组织脂肪酶
- D.脂蛋白脂肪酶
- E.肝脂酶
- A.CM,VLDL,LDL,HDL
- B.HDL,LDL,VLDL,CM
- C.LDL,HDL,VLDL,CM
- D.VLDL,LDL,HDL,CM
- E.LDL,VLDL,HDL,CM
- 116
-
下列哪项是非必需氨基酸
- A.苯丙氨酸
- B.赖氨酸
- C.酪氨酸
- D.亮氨酸
- E.蛋(甲硫)氨酸
- 117
-
关于解耦联剂,错误的是
- A.可抑制氧化反应
- B.使ATP生成减少
- C.使呼吸加快,耗氧增加
- D.使氧化反应和磷酸化反应脱节
- E.常见的解耦联剂是二硝基酚
- A.3-磷酸甘油醛
- B.乳酸
- C.草酰乙酸
- D.α-酮戊二酸
- E.乙酰辅酶A
- 119
-
酶的生物学意义主要在于
- A.氧化供能
- B.作为细胞的结构成分
- C.转变为其他重要物质
- D.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体内大多数反应的进行
- E.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
- A.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金属离子
- B.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辅酶
- C.所有的酶都有活性中心
- D.所有抑制剂都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
- E.酶的必需基团都位于活性中心之内
- A.2个
- B.3个
- C.4个
- D.12个
- E.24个
- A.Poly A
- B.Poly T
- C.Poly U
- D.Poly G
- E.Poly C
- 123
-
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嘌呤碱与嘧啶碱
- B.核糖与脱氧核糖
- C.核苷
- D.核苷酸
- E.寡核苷酸
- 124
-
蛋白质变性是由于
- A.蛋白质一级结构改变
- B.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破坏
- C.蛋白质水解
- D.辅基的脱落
- E.蛋白质糖化
- 125
-
衡量心脏泵血功能最好的指标是
- A.搏出量
- B.心音
- C.心电图
- D.射血分数
- E.动脉血压
- A.兼性离子
- B.非极性分子
- C.带正电荷
- D.带负电荷
- E.疏水分子
- A.B.无效腔内的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 B.C.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也有一部分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 C.D.正常成人解剖无效腔的容量约为150ml
- D.E.正常人无效腔的气体量等于余气量
- 128
-
胃酸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 A.激活胃蛋白酶原
- B.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
- C.促进胰液分泌
- D.促进小肠对铁的吸收
- E.促进维生素B<SUB>12</SUB>的吸收
- A.O<SUB>2 </SUB>B.CO<SUB>2 </SUB>C.H<SUP>+ </SUP>D.N<SUB>2 </SUB>E.NaHCO<SUB>3 </SUB>
- 130
-
胸内压是下列哪项因素形成
- A.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 B.大气压-弹性阻力
- C.大气压+弹性阻力
- D.大气压-肺回缩力
- E.大气压+肺回缩力
- 131
-
下列关于肺弹性阻力,叙述错误者为
- A.来自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 B.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约占肺总弹性阻力的2/3
- C.肺扩张越大,弹性阻力也越大
- D.肺泡表面张力使肺具有回缩倾向
-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弹性阻力的作用
- 132
-
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 A.心输出量
- B.小动脉口径
- C.大动脉弹性
- D.血液粘滞性
- E.血流速度
- 133
-
当压力感受器传人冲动增多时可引起
- A.心迷走紧张减弱
- B.心交感紧张加强
- C.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 D.心率加快
- E.动脉血压升高
- 134
-
下列关于心电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映心脏内兴奋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
- B.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 C.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 D.T波代表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 E.P-R间期是由P波结束至QRS波开始之间的时程
- 135
-
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续到
- A.收缩期开始
- B.收缩期中间
- C.收缩期末
- D.舒张期早期
- E.舒张期结束
- 136
-
对ABO血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 B.AB型血的红细胞上有A凝集原和B凝集原
- C.A型血的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 D.B型血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原
- E.O型血的红细胞上不含凝集原
- A.50000个/μ1(50×10<SUP>9</SUP>/L)
- B.100000个/μ1(100×10<SUP>9</SUP>/L)
- C.150000个/μ1(150×10<SUP>9</SUP>/L)
- D.200000个/μ1(200×10<SUP>9</SUP>/L)
- E.250000个/μ1(250×10<SUP>9</SUP>/L)
- 138
-
下列关于血液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 B.血浆中水分的含量约占90%
- C.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 D.血浆中蛋白质浓度高于组织液
- E.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待红细胞沉降后,上面的液体部分称为血清
- 139
-
红细胞的比容是指红细胞
- A.与血浆容积之比
- B.与血管容积之比
- C.在血液中所占重量百分比
- D.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E.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 140
-
绝对不应期内组织的兴奋性为
- A.零
- B.无限大
- C.小于正常
- D.大于正常
- E.等于正常
- 141
-
刺激的阈值指的是
- 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
- B.保持一定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 C.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 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宜刺激强度
- 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