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50.漏诊率是
- A. 90%
- B .10%
- C.25%
- D.30%
- E.12%
- A.90%
- B.10%
- C.25%
- D.30%
- E.12%
- A.90%
- B.10%
- C.25%
- D.30%
- A.90%
- B.10%
- C.25%
- D.30%
- E.12%
- 5
-
(146—150题共用题干)
应用一种筛选乳腺癌的试验,检查活检证实有乳腺癌的1000名妇女和患乳腺癌的1000名妇女,检查结果:患癌组中有900名阳性,未患癌中有100名阳性
146.试验的灵敏度是
- A.90%
- B.10%
- C.25%
- D.300/0
- E.12%
- A.16
- B.4
- C.5
- D.0.8
- E.0.2
- A.队列研究
- B.实验研究
- C.病例对照研究
- D.临床实验研究
- E.干预性实验研究
- A.病例对照研究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
- B.病例对照研究适合于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的研究
- C.队列研究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
- D.实验研究提高了研究效率
- E.现况研究可证实病因线索
- A.不匹配设计
- B.1:1匹配设计
- C.1:5匹配设计
- D.1:4匹配设计
- E.成组匹配设计
- A.现况研究
- B.实验研究
- C.病例对照研究
- D.队列研究
- E.生态学研究
- A.87%
- B.67 %
- C.25%
- D.33%
- E.12%
- 12
-
140.该试验的特异度为
- A.87. 5%
- B.67%
- C.25%
- D.33%
- E.12%
- A.20%
- B.6%
- C.2%
- D.男女相等
- 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
- A.20%
- B.25%
- C.30%
- D.50%
- 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
- A.300/10万
- B.60/10万
- C.200% o
- D.20%o
- E.10/万
- A.300/10万
- B.60/10万
- C.10%o
- D.100%o
- E.10/万
- A.300/10万
- B.60/10万
- C.10%o
- D.100%o
- E.10/万
- A.PYLL
- B.LEFD
- C.ALE
- D.DALY
- E.HALE 130.活动期望寿命的缩写是 131.无残疾期望寿命是 132.减寿人年数是 133.伤残调整生命年是 134.健康期望寿命是
- A.频率
- B.频数
- C.构成比
- D.相对比
- E.动态相对数 125.某年某地出生男婴数除以出生女婴数是 126.病死率是 127.某年某地年龄在20~ 30岁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是 128.由某地连续20年人口数计算定基比、环比是 129.某年某地年龄在20~ 30岁的人口数是
- A.抑制房室传导
- B.加强心肌收缩力
- C.抑制窦房结
- D.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
- E.增加房室结的隐匿性传导 123.强心苷治疗心衰的药理基础 124.强心苷治疗房颤的药理基础
- A.维拉帕米
- B.硝苯地平
- C.氟桂利嗪
- D.地尔硫革
- E.利舍平 119.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较好的药物 120.治疗变异性心绞痛较好的药物 121.治疗偏头痛宜用 122.频率依赖性作用最强
- A.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某种毒物
- B.苯经皮肤进入人体
- C.噪声环境中每天工作四小时
- D.工作场所射频辐射6V/m
- E.作业地点局部通风 115.发生职业疾患所应具备作用条件的接触机会 116.作用条件的接触强度 117.作用条件的接触时间 118.作用条件的接触方式
- A.佝偻病
- B.克汀病
- C.低体重
- D.脚气病
- E.癞皮病
- A.65g
- B.72g
- C.75g
- D.78g
- E.85g
- A.结核
- B.炭疽
- C.猪瘟
- D.口蹄疫
- E.布氏杆菌病
- A.支气管炎
- B.支气管肺炎
- C.上呼吸道感染
- D.毛细支气管炎
- E.支气管哮喘
- A.10%葡萄糖酸钙lOml稀释后静点
- B.50%葡萄糖2ml/ (kg-d)静注
- C.25%硫酸镁0.2ml/ (kg.d)肌注
- D.维生素D 330万单位肌注
- E.10%葡萄糖酸钙lOml静推
- A.补钙→止惊→维生素D
- B.止惊→补钙→维生素D
- C.维生素D→止惊-→补钙
- D.补钙→维生素D→止惊
- E.维生素D→补钙→止惊
- A.4:3:2液
- B.2:1等张含钠液
- C.3:2:1液
- D.口服补液盐
- E.生理维持液
- A.健康型
- B.自创性危险因素型
- C.-般性危险型
- D.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
- E.少量危险型
- A.8.5%、6. 6%
- B.7. 23 010、6.8%
- C.8. 33%、6.8%
- D.9%、6.9%
- E.10%、6.96%
- A.病理性赘述
- B.思维奔逸
- C.思维拙驰
- D.思维云集
- E.思维破裂
- A.0—50
- B.51~100
- C.101~200
- D.201~300
- E.>300
- A.地方性镉中毒
- B.地方性氟中毒
- C.地方性甲状腺肿
- D.汞中毒
- E.多环芳烃中毒
- A.氯气
- B.硫化氢
- C.氰化氢
- D.一氧化碳
- E.甲烷
- A.说明该区急性传染病在全市中最轻
- B.还不能说明该区急性传染病在全市中最轻
- C.可将此比例看作发病率与全市比较
- D.可将此比例看作发病率与其他各区比较
- E.以上都不对
- 37
-
101.若某病传统治疗用药(A药)效果较差,平均治疗好转率仅为50%,今研制了新药(B药)希望其提高疗效。若欲使其平均好转率为70%,需观察例数为η1;使其平均好转率为80%,需观察例数为η2:,鼬
- A. η1>η2
- B.η1=η2
- C.η1<η2
- D.A、B、C均会出现
- E.以上都不正确
- A.甲地实际人口构成较乙地年轻,老年人少
- B.乙地实际人口构成较甲地年轻,老年人少
- C.甲乙两地实际人口构成完全相同
- D.甲乙两地实际人口构成没有规律
- E.以上都不对
- A.两个率比较的X<SUP>2</SUP>检验
- B.不具可比性,不能比较
- C.分性别进行比较
- D.对性别进行标化后再比较 .
- E.两个率比较的M检验
- A.新药疗效好
- B.该新药疗效一般
- C.该新药只有近期疗效
- D.此治疗例数少,可用可信区间推论治疗情况
- E.无法说明该新药疗效是否有意义
- A.两厂该职业病的患病年龄构成相同
- B.两厂工人数相同
- C.两厂患病人数相同
- D.两厂该工种工人的工龄构成相同
- E.两厂工人工种构成相同
- A. 654/13697600 x100000/10万= 4. 78/10万
- B. 654/18311×100%=3.57%
- C. 18311/13697600×l000%o =1. 34%o
- D. 654/13697600×l000/o=0.00478%
- E.资料不全,无法计算
- A.41/1848×1000%o
- B.70/1848×1000%o
- C.41/70×100%
- D.41/2000×1000%o
- E. (23 +12 +41+70) /1848 x100%
- A.甲市年龄别人口构成较乙市年轻
- B.甲市年龄别人口构成较乙市老化
- C.甲市冠心病诊断较乙市准确
- D.乙市冠心病诊断较甲市准确
- E.甲乙市冠心病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 A.10—15年工龄组气管炎患病最严重为37. 18%
- B.10—15年工龄组气管炎患病最严重为49. 66%
- C.>15年工龄组气管炎患病最严重为19. 85%
- D.>15年工龄组气管炎患病仅为第三位,为18. 37%
- E.10—15年工龄组气管炎患病最严重有73人患病
- A.甲县的诊断水平比乙县高
- B.甲县的诊断水平比乙县低
- C.甲县的肿瘤防治工作比乙县差
- D.甲县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比乙县大
- E.甲县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比乙县小
- 48
-
8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报道“2000年某市肺癌患病率为30/10万,肺癌死亡率为32/10万”。这里同年肺癌死亡率高于其患病率显然不正确
- B.某工厂保健站在调查中发现946名工人中,患慢性病的274人,其中女性219人,占80%,男性55人,占20%,由此得出结论,女工易患慢性病
- C.率的标准化是为了消除内部构成的影响
- D.某病的构成比增大,该病的发病率亦增高
- E.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麻疹易感儿数
- A.u检验
- B. X<SUP>2</SUP>检验
- c.校正X<SUP>2</SUP>检验
- D.直接概率法
- E.F检验
- A.删去理论频数太小的行或列
- B.增加样本含量以增大理论频数
- C.可把不同性质的实际值合并
- D.将太小理论值所在的行或列与性质相同的邻行或邻列中的实际值合并
- E.以上均不可选
- A.X<SUP>2</SUP>减小,P值增大
- B.X<SUP>2</SUP>增大,P值减小
- C.X<SUP>2</SUP>减小,P值也减小
- D.X<SUP>2</SUP>增大,P值也增大
- E.视数据不同而异
- A.蛋白质含量
- B.表观消化率
- C.真实消化率
- D.必需氨基酸比例
- E.净利用率
- A.不受环境或地区的影响
- B.不受总死亡率的影响
- C.不受人口数量的影响
- D.不受总发病率的影响
- E.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 A.δ<SUB>1</SUB>2,δ<SUB>2</SUB>2,δ<SUB>3</SUB>2都不相等
- B.δ<SUB>1</SUB>2,δ<SUB>2</SUB>2,δ<SUB>3</SUB>2不全相等
- C.μ<SUB>1</SUB>,μ<SUB>2</SUB>,μ<SUB>3</SUB>,不全相等
- D.S<SUB>1</SUB>,S<SUB>2</SUB>,S<SUB>3</SUB>不全相等
- E.<RUBY>X<RP>(</RP><RT>—</RT><RP>)</RP></RUBY><SUB>1</SUB>,<RUBY>X<RP>(</RP><RT>—</RT><RP>)</RP></RUBY><SUB>2</SUB>,<RUBY>X<RP>(</RP><RT>—</RT><RP>)</RP></RUBY><SUB>3</SUB>不全相等
- A.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 B.u检验
- C.X<SUP>2</SUP>检验
- D.秩和检验
- E.成组设计£检验
- A.两两比较的t检验
- B.两两比较的q检验
- C.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 D.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 E.秩和检验
- A.对数变换
- B.平方根变换
- C.平方根反正弦变换
- D.倒数变换
- E.μ变换
- A.F>1
- B.F<1
- C.F =0
- D.F =1
- E.以上均正确
- A.当比较样本为两组以上时,只用t检验
- B.当比较样本为两组以上时,只能用F检验
- C.t检验与方差分析均要求资料具有正态性
- D.配伍组比较的方差分析是配对比较f检验的推广
- E.成组设计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是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的推广
- A.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
- B.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 C.各样本均数都不相等
- D.各总体均数相等
- E.各总体方差不全相等
- A.抽样误差的作用
- B.随机误差的影响
- C.系统误差的影响
- D.处理因素的作用
- E.全部观察值的离散程度
- A. μ1 =μ2 =μ3 =μ4
- B.μ1≠μ2≠μ3≠μ4
- C.至少有两个样本均数不等
- D.任丽个总体均数间有差别
- E.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 A.方差分析
- B.t检验
- C.u检验
- D.X2检验
- E.A、B、C三种均可
- A.控制I型错误概率的大小
- B.可以消除I型错误
- C.控制Ⅱ型错误概率的大小
- D.可以消除Ⅱ型错误
- E.可同时消除I型错误和Ⅱ型错误
- A.甲乙两个总体有差别时,甲高于乙或乙高于甲的可能性都存在,则选双侧检验
- B.在根据专业知识,只有一种可能性,则选单侧检验
- C.在预实验的探索中,一般用双侧检验
- D.在研究者只关心一种可能性时,选单侧检验
- E.以上均正确
- A.二者都是单峰分布,以μ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
- B.当样本含量无限大时,二者分布一致
- C.曲线下中间95%面积对应的分位点均为±1. 96
- D.当样本含量无限大时,t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一致
- E.当总体均数增大时,分布曲线的中心位置均向右移
- A.零假设是不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未拒绝零假设
- B.零假设是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未拒绝零假设
- C.零假设是不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拒绝零假设
- D.零假设是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拒绝零假设
- E.以上都不对
- 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 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 C.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 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 E.以上均不正确
- A.方差齐性
- B.正态性
- C.独立性
- D.平行性
- E.A、B和C
- A.t值符号相同,结论相反
- B.t值符号相同,结论相同
- C.t值符号相反,结论相反
- D.t值符号相反,结论相同
- E.结论可能相同或相反
- 72
-
5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都属于统计推断的内容
- B.假设检验用于推断总体参数间是否有质的区别
- C.区间估计除可用于推断总体参数的范围,还可以回答假设检验的问题
- D.区间估计可以替代假设检验
- E.假设检验的结论是具有概率性的,存在犯错误的可能
- A.P<0. 05
- B.P>0. 05
- C.P=0. 05
- D.P=0. 95
- E.P未知
- 74
-
62. 8x表示的含义是
- A.总体均数的标准误
- B.总体均数的标准误估计值
- C.样本均数的标准误
- D.样本均数的标准误估计值
- E.以上均不正确
- 75
-
63.统计推断包括
- A.统计描述和假设检验
- B.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 C.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
- D.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 E.计算出均数和标准差
- A.1与0
- B.0与1
- C.0与0
- D.1与1
- E.不能确定
- A.参考值范围就是可信区间
- B.参考值范围就是正常值范围
- C.可以用百分位数法计算95%参考值范围
- D.根据实际情况,取单侧参考值范围
- E.确定参考值范围,不使用该人群用本观察值的极差
- A.μ越大
- B.μ越小
- C.δ越大
- D.μ与δ越接近
- E.δ越小
- A.正态分布
- B.正偏态分布
- C.负偏态分布
- D.左偏态分布
- E.对称分布
- A.-1.282到+1. 282
- B.-∞到+1. 282
- C.-1.645到+1. 645
- D.- ∞到+1. 645
- E.以上都不对
- A.标准差的单位与原始数据的单位不相同
- B.标准差的单位与原始数据的单位相同
- C.标准差没有度量衡单位
- D.同一资料的标准差一定比均数大
- E.标准差就是标准误
- A.50
- B.52
- C.51
- D.48
- E.49
- A.变异系数
- B.极差
- C.一标准差
- D.方差
- E.四分位数间距
- A.集中趋势
- B.离散趋势
- C.离散程度
- D.相互间差别大小
- E.以上都不是
- A.变异系数
- B.极差
- C.标准差
- D.方差
- E.四分位数间距
- A.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
- B.均数与标准差
- C.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
- D.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 E.统计量与参数
- A.体重变异度大
- B.身高变异度大
- C.二者变异程度相同
- D.二者标准差不能直接比较
- E.以上均不正确
- A.总体中的一部分
- B.研究对象的全体
- C.总体中特殊的一部分
- D.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 E.研究对象中一部分有特殊代表性的样本
- A.P.=0.05
- B.P<0. 05
- C.P>0. 05
- D.P>0. 10
- E.P≤O. 05
- A.位于APC和T的细胞接触面
- B.有多种跨膜分子聚集
- C.促进T细胞的信号转导
- D.是TCR的辅助受体
- E.增强TCR与MHC -肽复合物的亲和力
- A.CD28
- B.CD2
- C.CTLA -4
- D.LFA -1
- E.VLA -4
- A.白细胞计数(/L)
- B.血型(A、B、O、AB)
- C.体重(kg)
- D.病人的病情分级(轻、中、重)
- E.坐高指数(%,坐高/身高)
- A.CD4分子
- B.增强TCR与MHC分子/抗原肽结合
- C.可与MHC分子结合
- D.CD8分子
- E.特异识别MHC分子/抗原肽
- A.LFA -1
- B.CD2
- C.ICAM -1
- D.LFA -3
- E.MHC分子/抗原肽
- A.抗原在胞浆蛋白酶体中降解
- B.提呈细胞可为所有有核细胞
- C主要提呈给CD8 +T细胞
- D.抗原肽在内体中与MHC I类分子结合
- E.TAP参与抗原转运
- A.摄取多肽抗原
- B.降解多肽抗原
- C.使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
- D.Ag - MHC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
- E.Ag - MHC被相应受体T细胞识别
- A.CD4、HLA - DM、TAP
- B.TAP、Ii链、LMP
- C.CD4、HLA - DM、Ii链
- D.CD8、Ii链、LMP
- E.CD4、β2 -m、Ii链
- A.单核一巨噬细胞
- B.树突状细胞
- C.B细胞
- D.朗格汉斯细胞
- E.管内皮细胞
- A.DC
- B.B细胞
- C.Mqo
- D.T细胞
- E.并指状细胞
- 100
-
36.关于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理论
- A.众多带有不同特异受体的淋巴细胞来自同一淋巴组细胞
- B.未成熟的淋巴细胞与自身抗原结合,发生自身耐受
- C.成熟淋巴细胞识别外来抗原发生应答
- D.同一克隆淋巴细胞识别相同抗原
- E.以上都对
- 101
-
37.能特异提呈抗原的APC
- A.单核一巨噬细胞
- B.树突状细胞
- C.B细胞
- D.朗格汉斯细胞
- E.并指状细胞
- 102
-
35.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是
- A.CD16
- B.CD19
- C.CD3
- D.CD34和CD117
- E.CD56
- 103
-
33. CD2又称为
- A.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
- B.绵羊红细胞受体
- C.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
- D.细胞间黏附分子
- E.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A.吞噬摄取抗原
- B.胞饮摄取抗原
- C.通过甘露糖受体摄取甘露糖化抗原
- D.通过BCR直接摄取抗原
- E.通过FC受体摄取抗原抗体复合物
- A.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
- B.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
- C.食品用工具、设备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
- D.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 E.利用新资源生产的新食品,在投放市场前必须提出该产品卫生评价和营养评价资料
- A.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 B.限量生产经营的食品
- C.批量生产经营的食品
- D.专门部门生产经营的食品
- E.未限制
- A.采取严格措施后可在有毒有害场所内从事
- B.应当有相应的消毒、更衣、通风、防腐、防尘等设施
- C.洗手后才能销售直接入口食品
- D.用水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生产用水卫生标准
- E.可少量使用清洁剂、消毒剂
- 108
-
28.《食品安全法》不适用于
- A.食品
- B.食品添加剂
- C.食品容器
- D.食品包装材料
- E.药品
- A.国务院
-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 C.省级人民政府
-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 E.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 A.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 B.封存有关资料和产品
- C.查封违法使用的设备
- D.对违法生产的现场进行封锁
- E.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拘役
- A.国务院
-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 C.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
- D.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
- E.县级市卫生行政部门
- A.国家
- B.卫生行政部门
- C.诊断机构
- D.用人单位
- E.个人自费
- A.国家
- B.卫生行政部门
- C.诊断机构,
- D.用人单位
- E.个人自费
- A.-名
- B.二名
- C.三名
- D.四名
- E.五名
- A.接触粉尘
- B.接触病原体
- C.接触放射线物质
- D.接触有毒物质
- E.接触有害物质
- A.病人的过敏史
- B.病人的用药史
- C.病人的职业史和接触史
- D.病人的手术史
- E.病人的家族遗传史
- A.对眼睛和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作用
- B.对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 C.对皮肤的损伤作用
- D.刺激呼吸道出现咳嗽、胸闷等
- E.对肺脏产生刺激作用,引起肺水肿
- 118
-
19.急性汞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 A.发热、口腔炎、消化道症状
- B.贫血、腹痛、口腔炎
- C.易兴奋、震颤、口腔炎
- D.周围神经炎、皮疹、贫血
- E.以上都不是
- A.口腔炎、发热、皮疹
- B.易兴奋、震颤、口腔炎
- C.周围神经炎、腹痛、贫血
- D.口腔炎、腹痛、肾功能障碍
- E.贫血、易兴奋、皮疹
- 120
-
17.驱汞治疗的药物主要为
- A.CaNa2 - EDTA
- B.亚硝酸钠
- C.Na2 S2 03
- D.二巯基丙磺酸钠
- E.CaNa3 - DTPA
- A.粉尘
- B.烟
- C.蒸气
- D.雾
- E.以上都不是
- A.烟
- B.蒸气
- C.雾
- D.粉尘、烟或蒸气
- E.一以上都不是
- A.原卟啉原
- B.粪卟啉原Ⅲ
- C.原卟啉Ⅸ
- D.卟胆原
- E.尿卟啉原Ⅱ
- A.农药灭虱
- B.过量饮酒
- C.工厂内熔铅
- D.居室煤气泄漏
- E.吸毒成瘾
- A.急性中毒
- B.慢性反应
- C.亚急性中毒
- D.急性反应
- E.慢性中毒
- A.急性反应
- B.亚急性反应
- C.急性中毒
- D.慢性中毒
- E.慢性反应
- A.角色特征
- B.工作特征
- C.人际和组织关系
- D.人力资源管理
- E.以上都是
- 128
-
10.职业中毒分为几种临床类型
- A.急性、亚急性两种
- B.急性、慢性两种
- C.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 D.轻度、中度、重度三种
- E.轻度、重度两种
- 129
-
8.劳动时人体所需的氧量取决于
- A.劳动强度
- B.劳动时间
- C.作业类型(动、静)
- D.习服程度
- E.动力定型程度
- 130
-
7.中等强度作业的特点是
- A.氧需等于氧上限
- B.氧需不超过氧上限
- C.氧需超过氧上限
- D.氧债几乎等于氧需
- E.氧债等于氧需
- 131
-
5.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 A.AIP—CP系列
- B.需氧系列
- C.乳酸系列
- D.以上都是
- E.以上都不是
- A.呼吸系统
- B.循环系统
- C.骨骼肌肉系统
- D.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 E.循环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
- A.又称职业性多发病
- B.是由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职业性疾患
- C.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直接因果关系
- D.职业性有害因素是造成该病的许多因素之一
- E.职业性有害因素促使该病的显露和加重
- 134
-
4.我国法定职业病包括
- A.3类90项
- B.9类99项
- C.8类98项
- D.10类115种
- E.9类103种
- A.接触浓度(强度)和时间
- B.接触机会
- C.接触程度
- D.人体的健康状况
- E.每次接触量
- 136
-
1.下列关于职业病论述错误的是
- A.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引起的疾病
- B.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和器质性损害出现的疾病
- C.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健康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力
- D.政府规定,职业病享有劳保待遇
- E.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均称为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