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计量技术机构
- B.受理申请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 C.上级政府计量主管部门
- D.国家质检总局
- A.该系列不合格
- B.该规格不合格
- C.除去不合格的规格外,系列中其他产品合格
- D.重新试验后再作评价
- A.列入强检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 B.凡申请制造的计量器具新产品
- C.列人强检目录的进口计量器具
- D.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型式批准部分)》的计量器具
- A.检定规程中列出
- B.校准规范中列出
- C.影响法制管理要求
- D.不影响法制管理要求
- A.稳定的实物量具,如砝码等
- B.经常使用的计量标准装置
- C.检测中使用的采样、制样、抽样的设备
- D.没有量值要求的辅助性设备,计算机及外设等设备
- A.是为了在两次校准(或检定)之间的时间间隔内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
- B.代替校准获得新的校准值
- C.代替检定获得溯源的证据
- D.节约成本
- A.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B.具有准确的量值
- C.是经校准证明其有溯源性的测量仪器
- D.是可以搬运的测量设备
- A.比对管理者
- B.发生延误的参加实验室
- C.比对组织者
- D.主导实验室
- A.国际计量局
- B.外资企业
- C.各国政府
- D.各国计量院
- A.同行专家
- B.参加实验室
- C.比对组织者
- D.主导实验室的领导
- A.可以与其他参加实验室交流比对数据,但不得在刊物上公布
- B.不得泄露本实验室参加比对的标准器的规格型号
- C.不得泄露比对结果
- D.不得泄露参加比对的人员情况
- A.可以,只要有校准规范就行
- B.可以,但需要经过确认并获得客户对校准规范的认可
- C.不可以,只有依据国家校准规范才可以开展校准
- D.不可以,该校准规范只能校准本实验室的仪器
- A.教学
- B.科学研究
- C.产品检测
- D.法制计量管理
- A.国家标准的规定
- B.实验室校准规范的要求
- C.检定规程的规定
- D.预先规定的条件
- A.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 B.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 C.国家计量校准规范
- D.国家测试标准
- A.全同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
- B.计量测试学会
- C.国家计量院
- D.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 A.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 B.本单位领导
- C.其主管部门
- D.组织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 A.保证计量器具达到统一的测量不确定度
- B.保证计量器具按照统一的方法,达到法定要求
- C.保证计量器具达到出厂标准
- D.保证计量器具达到客户要求
- A.报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核批准
- B.申请计量标准复查考核
- C.重新申请考核
- D.办理变更手续
- A.单次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差
- B.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 C.加权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 D.B 类估计的标准差
- A.只能选择传递比较法
- B.只能选择比对法
- C.可以在传递比较法和比对法中任意选择一种
- D.原则上应采用传递比较法,只有在不可能采用传 .比较法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比对法
- A.请求司法机构给予检定
- B.要求在被检定证书上签名的人员核对笔迹
- C.调查这份要求检定的证书是从哪里获得的
- D.按检定证书上的唯一标识查找保留的证书副本和原始记录进行核对
- A.具有相关能力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 B.本市某产品检测所
- C.另外一家建立了二等量块计量标准的企业
- D.另外一家建立了一等量块计量标准的企业
- A.检定证书
- B.检定结果通知书
- C.校准证书
- D.测试报告
- A.将证书中的错误之处打电话告诉用户,请用户自行改正
- B.收回原证书并在原证书上划改和盖章后重新发出
- C.降原证书收回,重新出具一份正确的证书并重新编号,在新的证书上声明代替原证书和原证书作废
- D.按原证书号重新出具一份新的证书
- A.经实验室最高领导批准后可修改
- B.不得再修改
- C.只有经过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修改
- D.必要时Rl检定员负责对错误之处作修改
- A.检定证书
- B.检定结果通知书
- C.校准证书
- D.测试报告
- 28
-
型式评价应依据()
- A.产品规范,评价其是否合格
- B.计量检定规程,评价其计量特性是否合格
- C.校准规范,评价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和可靠性
- D.型式评价大纲,评价所有的项目是否均符合型式评价大纲要求,提出可否批准该型式评价的建议
- A.当时的测量数据及有关信息的记录
- B.记在草稿纸上,再整理抄写后的记录
- C.先记在草稿纸上,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保存的记录
- D.经整理计算出的测量结果的记录
- A.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
- B.经考核合格的相关计量标准
- C.同家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 D.经强制检定合格的工作计量器具
- A.产品标准
- B.检定规程
- C.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 D.包装商品检验大纲
- 32
-
U95表示( )
- A.包含概率大约为95 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 B.k=2 的测量结果的总不确定度
- C.由不确定度分量合成得到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 D.包含概率为规定的p=0.95 的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 33
-
计量检定的对象是指()。
- A.包括教育、医疗、家用在内的所有计量器具
- B.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计量器具
- C.企业用于产品检测的所有检测设备
- D.所有进口的测量仪器
- A.2.50
- B.2.55
- C.2.6
- D.2.5
- A.U =0.00800mg
- B.Ur =8×10-3
- C.U=523.8μm
- D.0.0000008m
- A.文献检索、专家评审
- B.科研立项查新、成果鉴定查新、申请奖励查新
- C.新颖性查新、创造性查新
- D.科学性查新、创造性查新
- A.正态
- B.均匀
- C.反正弦
- D.三角
- A.k= 3
- B.k =2.58
- C.k=1.73
- D.k =2
- A.科技查新
- B.调查研究
- C.测试检定
- D.专家咨询
- A.A 类
- B.B 类
- C.合成
- D.扩展
- A.被测量的期望值
- B.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 C.被测量的真值
- D.被测量的近似值
- A.不合格
- B.合格
- C.不能下不合格结论
- D.不能下合格结论
- A.+ 1℃
- B.+ 1%
- C.-1℃
- D.-2%
- 44
-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测量值为: 0.01mm ,0.02mm,0.01mm ,0.03mm。用极差法计算得到的测量重复性为( )。(注:测量次数为4 时,极差系数近似为2)
- A.0.02mm
- B.0.01mm
- C.0.015mm
- D.0.005mm
- A.±(0.1%R+0.3μΩ)
- B.±(0.1%+0.3μΩ)
- C.±0.1%+0.3μΩ
- D.±(0.1%R+0.3μΩ)k=3
- A.±3V
- B.±2%
- C.±1%
- D.±1V
- A.圆环式
- B.星形式
- C.组合式
- D.花瓣式
- A.0.44 ℃
- B.0.11℃
- C.0.88 ℃
- D.0.22℃
- A.12.5 uA
- B.25 uA
- C.28.9 uA
- D.57.7uA
- A.0.28%
- B.0.13 %
- C.0.20%
- D.0.23%
- A.温度
- B.湿度
- C.漂移
- D.辐射
- A.检测鉴定
- B.会议鉴定
- C.函审鉴定
- D.主持鉴定
- A.文献查询法
- B.黑箱分析法
- C.科学实验法
- D.数学模型分析法
- A.文献检索
- B.评审专家
- C.科技查新
- D.试验验证
- A.文献检索
- B.评审专家
- C.科技查新
- D.试验验证
- A.文献检索
- B.评审专家
- C.科技查新
- D.试验验证
- A.不合格
- B.该规格不合格
- C.除去不合格的规格外,系列中其他产品合格
- D.重新试验后再作评价
- A.30天
- B.7 天
- C.1 年内
- D.3 个月
- 59
-
首次试验不合格的,由技术机构通知申请单位,可在( )内对样机和技术资料进行一次改进。改进后,送原技术机构重新进行型式评价。此时也应向委托型式评价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说明,并提交后续工作的时间计划。
- A.6 个月
- B.1 个月
- C.3 个月
- D.2 周
- A.不合格
- B.该规格不合格
- C.除去不合格的规格外,系列中其他产品合格
- D.重新试验后再作评价
- A.检定规程中列出B
- B.校准规范中列出
- C.影响法制管理要求
- D.不影响法制管理要求
- A.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 B.省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 C.当地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 D.省级以上技术机构
- A.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 B.省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 C.当地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 D.省级以上技术机构
- A.计量检定规程
- B.自己制定的核查方案
- C.计量校准规范
- D.核查标准说明书
- A.图纸和设计资料
- B.实验大纲
- C.生产标准
- D.实验数据
- A.列入强检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 B.凡申请制造的计量器具新产品
- C.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计量器具型式审查目录》的计量器具
- D.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型式批准部分)》的计量器具
- A.测量标准
- B.被校准对象
- C.同一核查标准
- D.计量标准
- A.系统效应
- B.随机效应
- C.示值误差
- D.测量不确定度
- A.校准证书
- B.原始记录
- C.比对结果
- D.检定证书
- A.检定或校准状态
- B.测量标准
- C.测量结果
- D.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