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就可用它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 B.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被测物品,也可选用一个被测物品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 C.若对于被核查的检测设备来说,不存在可作为核查标准的实物量具或稳定的被测物品,则可以不进行期间核查
- D.核查标准要求其提供的量值准确
- A.圆环式
- B.星形式
- C.组合式
- D.花瓣式
- A.数据串通
- B.泄露与比对结果有关的信息
- C.人员联系与接触
- D.参加比对
- A.编写说明
- B.试验报告
- C.误差分析
- D.采用国际建议.国际文件或国际标准的原文及中文译本
- A.满足法制管理要求
- B.优先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
- C.科学合理.经济.可行
- D.技术细节完备
- A.计量性能要求
- B.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 C.计量器具控制
- D.通用技术要求
- A.被校仪器的计量特性
- B.校准条件
- C.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 D.记录格式和检定结论
- A.完整的技术资料
- B.试验样机
- C.用户使用证明
- D.科技查新
- A.稳定性考核
- B.量值比对
- C.盲样试验
- D.测量过程控制
- A.若计量标准在使用中采用标称值或示值,则稳定性应当小于计量标准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 B.若计量标准需要加修正值使用,则稳定性应当小于计量标准修正值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C.经常在用的计量标准,可不必进行稳定性考核
- D.新建计量标准一般应当经过半年以上的稳定性考核,证明其所复现的量值稳定可靠后,方能申请计量标准考核
- A.计盐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 B.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 C.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D.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
- A.具有相应测量能力的计量技术机构
- B.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 C.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
- D.具有测量能力的高等院校
- A.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 B.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 C.计显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 D.检定或校准人员
- A.一般校准证书上应给出校准间隔的建议
- B.如果是计量标准器具的溯源性校准,应按照计量校准规范的规定给出校准间隔
- C.一般校准证书上不给出校准间隔
- D.当顾客有要求时,可在校准证书上给出校准间隔
- A.确定计量标准的计量性能,完成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及设施的配置
- B.进行有效溯源,培训人员
- C.进行重复性试验及稳定性考核,建立文件集
- D.进行计量标准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A.发出证书的单位名称;证书编号、页号和总页数
- B.委托单位名称;被检定计量器具名称、出厂编号
- C.检定结论;检定日期;检定、核验、主管人员签名
- D.测量不确定度及下次送检时的要求
- A.使用
- B.维护
- C.溯源
- D.文件集的维护
- A.完整性
- B.保密性
- C.真实性
- D.正确性
- A.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
- B.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 C.计量标准的重复性
- D.计量标准的稳定性
- A.是否具备与所开展量值传递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
- B.是否具有完善的运行.维护制度
- C.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确认
- D.是否科学合理,经济.可行
- A.科学合理,完整齐全,并能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 B.计量特性必须符合相应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规定
- C.量值应当定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 D.应有连续.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 A.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
- B.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
- C.社会经济效益
- D.环境条件及设施
- A.计量标准装置
- B.具有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 C.计量标准器或参量名称+标准装置
- D.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 A.经审核批准的文本
- B.现行有效版本
- C.经有关部门注册的版本
- D.正式出版的文件
- A.《计量标准考核办法》
- B.计量标准器(或标准器组)
- C.同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 D.计量标准器名称+标准器(或标准器组)
- A.经计量检定合格
- B.《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 C.具有称职的保存.维护.使用人员
- D.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 A.在校准证书上根据顾客的要求给出复校时间间隔
- B.有准确度等级的计量器具的检定证书结论只写"合格"
- C.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
- D.证书.报告中不确定度的表达未指明是什么参数的什么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 A.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应符合所开展项目的技术规范或规则所规定的要求
- B.在机构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定.校准和检测时,可适当降低环境条件的要求
- C.机构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
- D.对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
- A.220V±10%
- B.50±O.5Hz
- C.1-lOA
- D.1-5%
- A.用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A 类评定
- B.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 类评定
- C.用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 类评定
- D.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A 类评定
- A.方差
- B.标准差
- C.标准差的倍数
- D.协方差
- A.0.28%
- B.0.13 %
- C.0.20%
- D.0.23%
- A.温度
- B.湿度
- C.漂移
- D.辐射
- A.误差
- B.测量准确度
- C.测量不确定度
- D.测量精密度
- A.12.5 uA
- B.25 uA
- C.28.9 uA
- D.57.7uA
- 36
-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测量值为: 0.01mm ,0.02mm,0.01mm ,0.03mm。用极差法计算得到的测量重复性为( )。(注:测量次数为4 时,极差系数近似为2)
- A.0.02mm
- B.0.01mm
- C.0.015mm
- D.0.005mm
- A.1/2
- B.1/5
- C.1/10
- D.1/20
- A.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统管
- B.由使用单位按需要制定检定周期
- C.由指定的法定或授权技术机构执行
- D.固定检定关系、定点送检
- A.圆环式
- B.星形式
- C.组合式
- D.花瓣式
- A.四舍五入
- B.化整为零
- C.都进位而不是舍去
- D.都舍去而不是进位
- A.计量技术机构
- B.受理申请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 C.上级政府计量主管部门
- D.国家质检总局
- A.不合格
- B.该规格不合格
- C.除去不合格的规格外,系列中其他产品合格
- D.重新试验后再作评价
- A.该系列不合格
- B.该规格不合格
- C.除去不合格的规格外,系列中其他产品合格
- D.重新试验后再作评价
- 44
-
首次试验不合格的,由技术机构通知申请单位,可在( )内对样机和技术资料进行一次改进。改进后,送原技术机构重新进行型式评价。此时也应向委托型式评价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说明,并提交后续工作的时间计划。
- A.6 个月
- B.1 个月
- C.3 个月
- D.2 周
- A.检定规程中列出
- B.校准规范中列出
- C.影响法制管理要求
- D.不影响法制管理要求
- A.可以,只要有校准规范就行
- B.可以,但需要经过确认并获得客户对校准规范的认可
- C.不可以,只有依据国家校准规范才可以开展校准
- D.不可以,该校准规范只能校准本实验室的仪器
- A.可以与其他参加实验室交流比对数据,但不得在刊物上公布
- B.不得泄露本实验室参加比对的标准器的规格型号
- C.不得泄露比对结果
- D.不得泄露参加比对的人员情况
- A.比对管理者
- B.发生延误的参加实验室
- C.比对组织者
- D.主导实验室
- A.计量检定规程
- B.自己制定的核查方案
- C.计量校准规范
- D.核查标准说明书
- A.测量标准
- B.被校准对象
- C.同一核查标准
- D.计量标准
- A.系统效应
- B.随机效应
- C.示值误差
- D.测量不确定度
- A.国家标准的规定
- B.实验室校准规范的要求
- C.检定规程的规定
- D.预先规定的条件
- A.同行专家
- B.参加实验室
- C.比对组织者
- D.主导实验室的领导
- A.随机误差
- B.测量误差
- C.系统误差
- D.平均误差
- A.准确度
- B.精确度
- C.重复性
- D.再现性
- A.准确度
- B.精确度
- C.重复性
- D.再现性
- A.1V
- B.-1V
- C.0~1V
- D.-1~0V
- A.扩展不确定度
- B.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C.A类不确定度
- D.B类不确定度
- A.分辩力
- B.灵敏度
- C.稳定性
- D.漂移
- A.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统管
- B.由使用单位按需要制定检定周期
- C.由指定的法定或授权技术机构执行
- D.固定检定关系.定点送检
- A.四舍五入
- B.化整为零
- C.都进位而不是舍去
- D.都舍去而不是进位
- A.组合单位的中文名称原则上与其符合表示的顺序一致
- B.如果单位中带有幂,则幂的名称应在单位之后
- C.负数幂的含义为除,既可用幂的名称也可用每
- D.单位符号中的乘号没有对应的名称,只要将单位名称接连读出即可
- A.误差
- B.测量准确度
- C.测量不确定度
- D.测量精密度
- A.方差
- B.标准差
- C.标准差的倍数
- D.协方差
- A.经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给予校准的计量器具
- B.按规定经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计量标准器
- C.准确度高于被校准测量仪器的计量器具
- D.经检定合格的计量标准器
- A.稳定的实物量具,如砝码等
- B.经常使用的计量标准装置
- C.检测中使用的采样.制样.抽样的设备
- D.没有量值要求的辅助性设备,计算机及其外设等设备
- A.检定规程中列出
- B.校准规范中列出
- C.影响法制管理要求
- D.不影响法制管理要求
- 68
-
型式批准的对象是()。
- A.列入强检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 B.凡申请制造的计量器具新产品
- C.列人强检目录的进口计量器具
- D.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型式批准部分)》的计量器具
- A.O. 35
- B.O. 12
- C.O. 19
- D.O. 24
- A.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B.是经校准证明其有溯源性的测量仪器
- C.具有准确的量值
- D.是可以搬运的测量设备
- 71
-
型式评价是为(?)。
- A.承认计量器具的型式符合法定要求提供技术数据和技术评价
- B.批准计量器具的出口提供依据
- C.批准法定计量器具准予使用提供证明
- D.代替产品检测以提供计量器具合格的证明
- A.+1℃
- B.+1%
- C.-1℃
- D.-2%
- A.请求司法机构给予检定
- B.要求在被检定证书上签名的人员核对笔迹
- C.调查这份要求检定的证书是从哪里获得的
- D.按检定证书上的唯一标识查找保留的证书副本和原始记录进行核对
- A.稳定的实物量具,如砝码等
- B.经常使用的计量标准装置
- C.检测中使用的采样.制样.抽样的设备
- D.没有量值要求的辅助性设备,计算机及外设等设备
- A.计量标准的重复性是考核计量标准随时间漂移的能力
- B.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就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 C.测量结果的分散性通常比计量标准本身所引入的分散性稍小
- D.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包括所用计量标准等因素以及实际被测量的随机变化
- A.将证书中的错误之处打电话告诉用户,请用户自行改正
- B.收回原证书并在原证书上划改和盖章后重新发出
- C.降原证书收回,重新出具一份正确的证书并重新编号,在新的证书上声明代替原证书和原证书作废
- D.按原证书号重新出具一份新的证书
- A.k= 3
- B.k =2.58
- C.k=1.73
- D.k =2
- A.10.0 ,0.2
- B.0 ,0.4
- C.10.0 ,0
- D.10.0 ,0.4
- A.1/2
- B.1/5
- C.1/10
- D.1/20
- A.方差
- B.标准差
- C.标准差的倍数
- D.协方差
- A.组合单位的中文名称原则上与其符合表示的顺序一致
- B.如果单位中带有幂,则幂的名称应在单位之后
- C.负数幂的含义为除,既可用幂的名称也可用每
- D.单位符号中的乘号没有对应的名称,只要将单位名称接连读出即可
- A.对象
- B.方法
- C.不确定度
- D.器具
- A.数据分析
- B.系统分析
- C.统计分析
- D.误差分析
- A.120℃
- B.100℃
- C.80℃
- D.20℃
- A.测量模型代表了所使用的测量程序和评定方法,它描述如何从输入量的值求得输出量的值
- B.测量模型,又称为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它不是惟一的,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不同的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 C.数学模型可用已知的物理公式求得,也可用实验的方法确定,有时甚至只能用数值方程给出
- D.若数据表明,测量模型未能将测量过程模型化至测量所要求的准确度,则必须在测量模型中减少某些输入量,即减少影响量
- A.A类不确定度
- B.B类不确定度
- C.扩展不确定度
- D.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A.误差
- B.置信区间
- C.置信度
- D.标准差
- A.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B.具有准确的量值
- C.是经校准证明其有溯源性的测量仪器
- D.是可以搬运的测量设备
- A.3
- B.4
- C.5
- D.6
- A.请求司法机构给以鉴定
- B.要求在被鉴定证书上签名的人员核对笔迹
- C.调查这份要求鉴定的证书是从哪里获得的
- D.按检定证书上的惟一性标识查找保留的证书副本和原始记录进行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