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所有实验用的样机
- B.图纸和需要保密的其他技术资料
- C.型式评价报告
- D.型式评价大纲
- A.计量基准
- B.工作计量器具
- C.工作标准
- D.本单位最高计量标准
- A.准确拟定调研问题,合理选择调研方式
- B.充分收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科学分析调研信息,了解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
- C.分析拟发展课题的创造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 D.借鉴现有成果和技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
- A.由于客观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
- B.已进行研究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
- C.与本项目有关但未列入本项目研究重点的问题
- D.值得与同行商榷的有关问题
- A.创造性
- B.先进性
- C.新颖性
- D.实用性
- A.鉴定科技成果管理机构
- B.授权省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
- C.委托有关单位
- D.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局
- A.审查技术文件、资料
- B.制定型式评价大纲
- C.试验,出具型式评价报告等技术文件井上报
- D.技术资料的整理归档
- A.取得必要的技术检测试验证明
- B.进行成果查新
- C.撰写研究工作报告
- D.取得用户试用证明
- A.样机照片,使用说明书
- B.产品标准(含检验方法
- C.总装图、电路国和主要零部件图
- D.制造单位或技术机构所做的试验报告
- A.示值误差
- B.修正因子
- C.修正值
- D.校准结果
- A.需要实施期间核查的计量标准或测量仪器
- B.核查方法和评审程序
- C.期间核查的职责分工及工作流程
- D.出现测量过程失控或发现有失控趋势时的处理程序
- A.核查传递标准是否有损坏
- B.核对货物清单
- C.填好交接单
- D.通知主导实验室
- A.圆环式
- B.星形式
- C.组合式
- D.花瓣式
- A.应当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
- B.每年至少应当进行一次计量标准测量重复性试验和稳定性考核
- C.保证计量标准溯源的有效性、连续性
- D.计量标准的文件集应当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更新
- A.满足法制管理要求
- B.优先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
- C.科学合理、经济、可行
- D.技术细节完备
- A.编写说明
- B.试验报告
- C.误差分析
- D.采用国际建议、国际文件或国际标准的原文及中文译本
- A.稳定性考核
- B.量值比对
- C.盲样试验
- D.测量过程控制
- A.计盐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 B.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 C.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D.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
- A.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 B.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 C.计显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 D.检定或校准人员
- A.上一级计量器具
- B.本级计量器具
- C.下一级计量器具
- D.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 A.完整性
- B.保密性
- C.真实性
- D.正确性
- A.科学合理,完整齐全,并能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 B.计量特性必须符合相应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规定
- C.量值应当定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 D.应有连续、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 A.使用
- B.维护
- C.溯源
- D.文件集的维护
- A.经计量检定合格
- B.《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 C.具有称职的保存、维护、使用人员
- D.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 A.执行考核规范的原则
- B.逐项考评的原则
- C.考评员考评的原则
- D.现场考核的原则
- A.用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A类评定
- B.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类评定
- C.用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类评定
- D.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A类评定
- A.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应符合所开展项目的技术规范或规则所规定的要求
- B.在机构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定、校准和检测时,可适当降低环境条件的要求
- C.机构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
- D.对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
- A.《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 C.《计量标准考核办法》
- D.《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 A.实验标准差
- B.实验标准差的倍数
- C.算术平均值实验标准差
- D.说明了包含概率的区间的半宽度
- A.220V±10%
- B.50±0.5Hz
- C.1-10A
- D.1-5%
- A.相关性
- B.高阶项
- C.线性
- D.重复
- A.生产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文件(制造厂的技术说明书)
- B.校准证书、检定证书、测试报告或其他提供的数据、准确度等级等
- C.手册或某些资料给出的参考数据及其不确定度
- D.规定测量方法的校准规范、检定规程或测试标准中给出的数据
- A.期望
- B.方差
- C.算术平均值
- D.实验标准差
- A.(a+b)√3
- B.(a-b)√3
- C.(a+b)2√3
- D.(a-b)2√3
- A.1.65
- B.1.71
- C.1
- D.√2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 A.圆环式
- B.星形式
- C.组合式
- D.花瓣式
- A.
- B.
- C.
- D.
- A.12.5uA
- B.25uA
- C.28.9uA
- D.57.7uA
- A.0.28%
- B.0.13%
- C.0.20%
- D.0.23%
- A.温度
- B.湿度
- C.漂移
- D.辐射
- A.检测鉴定
- B.会议鉴定
- C.函审鉴定
- D.主持鉴定
- A.文献查询法
- B.黑箱分析法
- C.科学实验法
- D.数学模型分析法
- A.30天
- B.7天
- C.1年内
- D.3个月
- A.文献检索
- B.评审专家
- C.科技查新
- D.试验验证
- A.文献检索
- B.评审专家
- C.科技查新
- D.试验验证
- A.不合格
- B.该规格不合格
- C.除去不合格的规格外,系列中其他产品合格
- D.重新试验后再作评价
- A.不合格
- B.该规格不合格
- C.除去不合格的规格外,系列中其他产品合格
- D.重新试验后再作评价
- A.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 B.省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 C.当地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 D.省级以上技术机构
- A.检定规程中列出B
- B.校准规范中列出
- C.影响法制管理要求
- D.不影响法制管理要求
- A.6个月
- B.1个月
- C.3个月
- D.2周
- A.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 B.省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 C.当地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 D.省级以上技术机构
- A.列入强检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 B.凡申请制造的计量器具新产品
- C.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计量器具型式审查目录》的计量器具
- D.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型式批准部分)》的计量器具
- A.系统效应
- B.随机效应
- C.示值误差
- D.测量不确定度
- A.计量检定规程
- B.自己制定的核查方案
- C.计量校准规范
- D.核查标准说明书
- A.图纸和设计资料
- B.实验大纲
- C.生产标准
- D.实验数据
- A.检定或校准状态
- B.测量标准
- C.测量结果
- D.质量监控
- A.校准证书
- B.原始记录
- C.比对结果
- D.检定证书
- A.比对方案
- B.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 C.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 D.比对作业指导书
- 62
-
国家计量院参加国际计量局和亚太区域计量组织组织实施的比对且测量结果在等效线以内,比对结果可以作为各国计量院互相承认校准及测量能力的技术基础,测量能力得到国际计量局认可,其校准和测试证书在()得到承认。
- A.国际计量局
- B.米制公约成员国
- C.各国政府
- D.各国计量院
- A.标称值
- B.参考值
- C.真值
- D.主导实验室测量值
- A.以量程中点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代表该量程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 B.以函数形式或每个检定、校准点均给出测量不确定度
- C.只给出量程上限点和下限点结果的不确定度
- D.以量程内各测量点巾不确定度最大值作为该量程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 A.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 B.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 C.国家计量校准规范
- D.国家测试标准
- A.技术负责人
- B.质量负责人
- C.本专业证书批准人
- D.非本专业证书批准人
- A.利用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 B.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
- C.结合所进行的工作类型和工作量采取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方法
- D.由上级主管部门实施
- 68
-
证书、报告的副本()。
- A.应按规定的保存期保存
- B.根据需要可以保存也可以不保存
- C.只能是原件的复印件才能保证与原件完全一致
- D.应永久保存
- A.保密
- B.使用方便
- C.保证是现行有效版本
- D.满足考核要求
- A.停用
- B.修理
- C.修理后继续实验
- D.停用,并追查所有可能受其影响的测量结果,给予纠正
- A.经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给予校准的计量器具
- B.按规定经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计量标准器
- C.准确度高于被校准测量仪器的计量器具
- D.经检定合格的计量标准器
- A.盖上个人姓名章
- B.签署代表某人的编号
- C.使用墨水笔签署自己的姓名
- D.用计算机打印各自姓名
- A.0.35
- B.0.12
- C.0.19
- D.0.24
- A.k=3
- B.k=2.58
- C.k=1.73
- D.k=2
- A.数字电压表最低位数字显示变化一个字的示值差为1μV,则分辨力为0.5μV
- B.线纹尺的最小分度为1mm,则分辨力为0.1mm
- C.衰减常数为0.1dB/cm的截止式衰减器,其刻度的最小分度为10mm,则该衰减器的分辨力为0.01dB
- D.用标尺读数装置的测量仪器的分辨力为:标尺上任意两个相邻标记之间最小分度值的一半
- A.计量标准的重复性是考核计量标准随时间漂移的能力
- B.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就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 C.测量结果的分散性通常比计量标准本身所引入的分散性稍小
- D.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包括所用计量标准等因素以及实际被测量的随机变化
- A.n>50的情况下,格拉布斯准则效果较好
- B.3<N<50的情况下,格拉布斯准则效果较好,适用于单个异常值判定< p>
- C.对多于一个异常值时,采用格拉布斯准则较好
- D.格拉布斯准则只是作为异常值剔除的粗估,不能用于发现异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