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公共关系学)模拟试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2

39. 流言内容变化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

  • A.产生
  • B.一般化
  • C.强调
  • D.同化
  • E.扩散
13

40. 舆论的显著特点是( )

  • A.传播性
  • B.不真实性
  • C.夸大性
  • D.新异性
  • E.功利性
14

38. 产生知觉偏见的原因有( )

  • A.性格因素
  • B.首因效应
  • C.晕轮效应
  • D.定型作用
  • E.近因效应
15

36. 根据公众之间的决定性区别,可将公众划分为( )

  • A.消极公众
  • B.积极公众
  • C.首要公众
  • D.次要公众
  • E.边缘公众
16

37. “公众”一词基本含义所规定的基本特征是( )

  • A.整体性
  • B.共同性
  • C.多样性
  • D.变化性
  • E.相关性
17

35. 下列哪些属媒介公众( )

  • A.读者
  • B.记者
  • C.演员
  • D.艺术家
  • E.编辑
18

34. 常见的顾客公众有( )

  • A.企业产品的用户
  • B.酒店的客人
  • C.电影院的观众
  • D.出版物的读者
  • E.商品生产者
19

32. 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包括( )

  • A.组织内设的公关职能部门
  • B.专业的公关公司
  • C.独立的公关社团组织
  • D.公共关系学系
  • E.公关专职人员俱乐部
20

33. 公共关系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 )

  • A.咨询诊断
  • B.联络沟通
  • C.收集信息
  • D.新闻代理
  • E.广告代理
21

30. 衡量政府组织公共关系状态的重要标志是( )

  • A.知名度
  • B.美誉度
  • C.舆论
  • D.行为
22

29. 广告策划的中心环节是( )

  • A.市场调查
  • B.广告定位
  • C.产品定位
  • D.广告创意
23

31. 组织内设公关机构的名称和形式除“公共关系部”之外还有( )

  • A.公关人事部
  • B.公共信息部
  • C.公共事务部
  • D.公关与广告部
  • E.传播沟通部
24

27. CI最早源于( )

  • A.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B.一次世界大战后
  • C.一次世界大战前
  • D.二次世界大战前
26

26. 让谈判者通过介绍相互认识的阶段是谈判的( )

  • A.概说阶段
  • B.导入阶段
  • C.明示阶段
  • D.协议阶段
27

24. 最具公关效果的口语表达形式是( )

  • A.报告
  • B.演讲
  • C.谈判
  • D.会议
28

25. 长虹以产业报国属于( )

  • A.公益广告
  • B.商品广告
  • C.响应广告
  • D.形象广告
29

22. 民意测验的最后阶段工作是( )

  • A.发放问卷
  • B.撰写调查报告
  • C.回收调查表
  • D.资料分析
30

23. 企业向广大公众祝福的贺词属于( )

  • A.形象广告
  • B.公益广告
  • C.响应广告
  • D.观念广告
31

21. 配额抽样是一种( )

  • A.随机抽样
  • B.不完全随机抽样
  • C.整群随机抽样
  • D.分层随机抽样
32

20. 以概括性导语为主体,让新闻事实排列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属于( )

  • A.倒金字塔结构
  • B.顺时结构
  • C.并列结构
  • D.金字塔结构
33

18. “两级传播论”的提出者是( )

  • A.拉扎斯菲尔德
  • B.拉斯韦尔
  • C.麦库姆斯
  • D.库尔特.卢因
34

17. “把关人”这个概念出自( )

  • A.《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 B.《群体生活渠道》
  • C.《原则宣言》
  • D.《舆论》
35

19. 新闻写作中极为关键的方面写作是( )

  • A.题目
  • B.大纲
  • C.正
  • D.导语
36

15. 处于臭名“远扬”的恶劣状态下的组织公共关系是( )

  •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 B.低知名度/高美誉度
  • 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 D.低美誉度/高知名度
37

16. 适用于组织公关严重失调,形象受到损害时的公关活动方式是( )

  • A.进攻型公关
  • B.防御型公关
  • C.矫正型公关
  • D.维系型公关
38

14.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主观方面的要素是( )

  • A.环境因素系列
  • B.主体因素系列
  • C.传播技术因素系列
  • D.客体因素系列
39

13. 以输入信息为主,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参谋性的是( )

  • A.宣传型公关的特点
  • B.交际型公关的特点
  • C.征询型公关的特点
  • D.社会活动型公关的特点
40

12. 公共关系调查的第二个环节是( )

  • A.自我形象分析
  • B.实际形象分析
  • C.形象差距分析
  • D.期望形象分析
41

11. 晕轮效应是指( )

  • A.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
  • B.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
  • C.固有印象的强烈影响
  • D.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
42

10. 企业组织公共关系对象中利益关系最直接明显的外部公众是( )

  • A.社区公众
  • B.顾客公众
  • C.政府公众
  • D.潜在公众
43

9. 就其性质和特征来说政府部门属于( )

  • A.服务性组织
  • B.公益性组织
  • C.营利性组织
  • D.互益性组织
44

8. 属于营利性组织的是( )

  • A.市政管理机构
  • B.公众医院
  • C.职业社团
  • D.金融机构
45

7. 公关机构附属于组织的某个职能部门,模式属于( )

  • A.部门隶属型
  • B.部门并列型
  • C.领导直属型
  • D.公关委员会
46

5. 理性主义管理的典型代表是( )

  • A.艾维.李
  • B.伯尼斯
  • C.泰罗
  • D.森特
47

6. 提出“普遍原则,特殊运用”的公共关系全球化理论的是( )

  • A.詹姆斯-格鲁尼格
  • B.巴纳姆
  • C.艾维.李
  • D.森特
48

3. 1952年首次提出“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的是( )

  • A.巴纳姆
  • B.卡特科普和森特
  • C.伯尼斯和哈罗
  • D.艾维.李
49

4. 古代时期是( )

  • A.公共关系思想萌芽时期
  • B.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
  • C.现代公共关系的职业化时期
  • D.现代公共关系学科化的成熟时期
50

1. 强调公共关系的宗旨是为组织塑造良好形象的是( )

  • A.“传播说”类定义
  • B.“管理说”类定义
  • C.“关系说”类定义
  • D.“形象说”类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