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政府公共关系
- 9
-
双向不平衡模式
- 10
-
名流公众
- 11
-
逆反心理
- A.广告分离期
- B.全面服务期
- C.传播分离期
- D.传播融合期
- E.整合传播期
- A.完善公众传播机制
- B.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C.完善公共行政服务
- D.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 E.加强法治建设
- 14
-
社会舆论状态
- A.大地震
- B.传染病流行
- C.瓦斯爆炸
- D.重大盗窃案件
- E.产品自身存在严重缺陷
- A.选择性注意
- B.选择性遵从
- C.选择性理解
- D.选择性记忆
- E.选择性控制
- A.新闻代理模式
- B.广告代理模式
- C.公共信息模式
- D.双向平衡模式
- E.双向不平衡模式
- A.心理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 B.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 C.总体形象与特定形象的协调与平衡
- D.计划与预算的协调与平衡
- E.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协调与平衡
- A.团体方面
- B.个人方面
- C.问题本身
- D.外来压力
- E.外来影响
- A.专项业务公司
- B.专门业务公司
- C.合作型公司
- D.独立型公司
- E.综合咨询公司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社交需要
- D.自尊需要
- E.自我实现需要
- A.人际舆论
- B.负面舆论
- C.全局性舆论
- D.内部舆论
- E.正面舆论
- A.整体统一原则
- B.真实公开原则
- C.科学指导原则
- D.政府利益至上原则
- A.执行职能
- B.协调沟通职能
- C.决策指挥职能
- D.监督职能
- A.单向沟通
- B.双向沟通
- C.形象沟通
- D.舆论沟通
- A.广告创意
- B.广告定位
- C.广告媒介安排
- D.广告效果测定
- 27
-
公关调查的对象是( )
- A.社会组织
- B.消费者
- C.公众
- D.受众
- A.标准字
- B.标志
- C.标准色
- D.象征图案
- A.推销产品
- B.提供服务
- C.赢得经济利益
- D.确立组织形象
- A.两级传播论
- B.“3S”论
- C.把关人理论
- D.议题设置论
- A.印刷媒介
- B.组织的机构设置
- C.公众对象
- D.工作方法选择
- A.社会事件
- B.社会问题
- C.社会冲突
- D.社会运动
-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 B.高美誉度/低知名度
- 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 D.低美誉度/高知名度
- 34
-
“刻板印象”又称为( )
- A.首因效应
- B.近因作用
- C.晕轮效应
- D.定型作用
- A.互益性组织
- B.营利性组织
- C.服务性组织
- D.公益性组织
- A.目标公众
- B.外部公众
- C.组织公众
- D.内部公众
- A.关系
- B.舆论
- C.形象
- D.观念
- A.协调意识
- B.调查意识
- C.环境意识
- D.信息意识
- A.分析人员
- B.技术人员
- C.传播人员
- D.计划人员
- 40
-
现代公共关系发端于( )
- A.马斯洛时期
- B.巴纳姆时期
- C.艾维·李时期
- D.爱德华·伯尼斯时期
- A.耳目
- B.修正者
- C.发言人
- D.反馈者
- A.1978年
- B.1955年
- C.1948年
- D.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