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生产与作业管理试题及答案2009年7月(00145)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3

循环经济中的“三低”是指低开采、低消费和( )

  • A.低排放
  • B.低库存
  • C.低成本
  • D.低污染
14

敏捷制造的敏捷性主要体现在( )

  • A.管理高标准
  • B.效率高标准
  • C.质量高标准
  • D.效益高标准
15

和传统采购相比,准时化采购对供应商的选择注重( )

  • A.短期合作、多源供应
  • B.长期合作、多源供应
  • C.短期合作、单源供应
  • D.长期合作、单源供应
17

网络计划的优化有三种方法,即时间优化、时间—资源优化和( )

  • A.费用优化
  • B.时间—费用优化
  • C.资源优化
  • D.费用—资源优化
19

对库存物资进行ABC分类后,C类物资的控制策略之一是( )

  • A.严格控制库存
  • B.定期订货
  • C.固定订货量
  • D.定时定量供应
22

在仓库管理中,物资出入库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 )

  • A.先入先出原则
  • B.先入后出原则
  • C.数量优先原则
  • D.价值优先原则
23

下列选项中,属于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法的是( )

  • A.线性规划法
  • B.关键路径法
  • C.动态规划法
  • D.非线性规划法
24

物资的定期检查库存控制方式适用于( )

  • A.非计划控制的物资
  • B.定量采购的物资
  • C.具有相同供应来源的物资
  • D.C类物资
25

作业排序的约束条件之一是( )

  • A.机器故障
  • B.工艺条件
  • C.人员缺勤
  • D.停工待料
26

生产调度的依据是( )

  • A.生产作业计划
  • B.主生产计划
  • C.生产大纲
  • D.产能计划
27

物料需求计划的理论基础是( )

  • A.库存订货点理论
  • B.制造资源计划理论
  • C.企业资源计划理论
  • D.生产管理理论
28

企业资源计划的技术基础是( )

  • A.制造技术
  • B.装配技术
  • C.信息技术
  • D.工程技术
30

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 )

  • A.MRP
  • B.MRPⅡ
  • C.BPR
  • D.ERP
31

生产计划中的产值指标包括三种,即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 )

  • A.国民生产总值
  • B.国内生产总值
  • C.工业商品产值
  • D.工业净产值
32

当企业短期和长期的生产能力均大于市场需求时,企业首先应考虑( )

  • A.承接外协任务
  • B.新产品研发
  • C.增加在制品库存
  • D.资产重组
33

生产与作业过程的组成中,为正常生产提供动力的生产活动属于( )

  • A.生产服务过程
  • B.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 C.辅助生产过程
  • D.基本生产过程
34

在生产与作业计划体系中,主生产计划处于( )

  • A.长期计划层
  • B.中期计划层
  • C.短期计划层
  • D.近期计划层
35

价值工程中的价值等于( )

  • A.成本/功能
  • B.功能/成本
  • C.价格/功能
  • D.功能/价格
37

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中,经验估工法适用于( )

  • A.新产品试制
  • B.大量生产
  • C.成批生产
  • D.成组生产
38

生产与作业过程的时间组织中,能使设备充分利用且加工周期较短的移动方式是( )

  • A.平行移动方式
  • B.顺序移动方式
  • C.水平移动方式
  • D.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39

生产与作业战略对其他职能子战略的一个作用是( )

  • A.协调作用
  • B.指导作用
  • C.组织作用
  • D.控制作用
40

生产与作业管理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 )

  • A.创新原则
  • B.效益原则
  • C.市场导向原则
  • D.科学管理原则
42

生产与作业系统结构化要素之一是( )

  • A.信息系统
  • B.生产能力
  • C.售后服务
  • D.订单安排
43

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与作业系统维护改进工作的是( )

  • A.订单管理
  • B.生产与作业控制
  • C.现场管理
  • D.大规模定制
45

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业( )

  • A.消费与生产分离
  • B.质量易于直接衡量
  • C.不制造有形产品
  • D.制造有形产品
46

生产与作业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

  • A.提高产品质量
  • B.满足市场需求
  • C.增加产品数量
  • D.提升售后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