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财产清查
- B.编制清算会计报表
- C.核算和监督清算费用的支付
- D.核算和监督破产企业财产的变价
- E.核算和监督破产企业财产的分配
- A.现时成本利润表以名义货币为计价基准
- B.现时成本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 C.现时成本利润表的格式与传统财务会计的利润表基本相同
- D.财务资本维护观念下在现时成本利润表中反映持有资产形成的收益或损失
- E.实物资本维护观念下的持有资产损益作为权益类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反映
- A.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准
- B.以等值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 C.以财务资本维护为理论基础
- D.以实物资本维护为理论基础
- E.要求根据物价变动计算持产损益
- A.普通股本
- B.留存收益
- C.资本公积
- D.收取固定股利的优先股
- E.有固定求偿权的优先股
- A.资本公积
- B.提取盈余公积
- C.少数股东权益
- D.未分配利润——年末
- E.对所有者(或股东)分配利润
- A.难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作出正确评价
- B.无法正确反映企业产权资本的维护情况
- C.不能满足财务报表相关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 D.企业经营过程中消耗的资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 E.不能满足政府部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
- A.甲公司
- B.乙公司
- C.丙公司
- D.丁公司
- E.戊公司
- A.印花税
- B.差旅费
- C.谈判费
- D.履约成本
- E.或有租金
- A.实收资本
- B.资本公积
- C.银行存款
- D.短期借款
- E.未分配利润
- A.甲企业的母公司
- B.甲企业的联营公司
- C.为甲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
- D.对甲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
- E.与甲企业共同控制合营企业的合营者
- A.105万元
- B.109万元
- C.120万元
- D.200万元
- A.作为购买力损益确认
- B.作为现时成本营业收益的组成部分
- C.视为未来重置该项资产所必需发生的追加成本
- D.作为企业资本维护的准备金,计入利润表中的“现时成本收益”
- A.会计主体
- B.持续经营
- C.会计分期
- D.货币计量
- A.名义货币计价的会计数据×基期一般物价指数
- B.名义货币计价的会计数据×当期一般物价指数
- C.名义货币计价的会计数据×当期一般物价指数/基期一般物价指数
- D.名义货币计价的会计数据×当期一般物价指数/期初一般物价指数
- A.已实现持产损益12000元,未实现持产损益8000元
- B.已实现持产损益12000元,未实现持产损益24000元
- C.已实现持产损益24000元,未实现持产损益16000元
- D.已实现持产损益36000元,未实现持产损益24000元
- A.计算实物资产的持有损益
- B.编制通货膨胀会计利润表
- C.计算货币性项目购买力损益
- D.编制通货膨胀会计资产负债表
- A.资产、负债以现时价格计量
- B.资产、负债以历史成本计量
- C.资产以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
- D.资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 A.营业收益
- B.经济收益
- C.会计收益
- D.持有资产收益
- A.60000元
- B.80000元
- C.100000元
- D.120000元
- A.应收账款
- B.营业收入
- C.应付账款
- D.未分配利润—一年初
- A.原材料以购买日账面价值确定
- B.货币资金以购买日的账面价值确定
- C.有活跃市场的固定资产以购买日的市场价格确定
- D.有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以购买日的市场价格确定
- A.实体理论
- B.母公司理论
- C.所有权理论
- D.控制权理论
- A.母公司的盈余公积
- B.子公司的盈余公积
- C.母公司与子公司盈余公积之差
- D.母公司与子公司盈余公积之和
- A.合并方发行新股的股票面值
- B.合并方发行新股的市场价值
- C.被合并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 D.被合并方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 A.“衍生工具”科目的借方
- B.“衍生工具”科目的贷方
- C.“投资收益”科目的借方
- D.“投资收益”科目的贷方
- A.费用发生时不予确认和计量,但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预提或待摊
- B.费用发生时不予确认和计量,不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预提或待摊
- C.费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并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预提或待摊
- D.费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预提或待摊
- A.分部收入
- B.分部所有者权益
- C.分部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 D.分部间转移价格确定及其变更
- A.以80万元人民币兑换美元
- B.以20万美元购入原材料一批
- C.为建造一项固定资产借款2000万美元
- D.以60万元人民币支付美国子公司员工的薪酬
- A.345万元
- B.495万元
- C.500万元
- D.505万元
- A.时态法
- B.现行汇率法
- C.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
- D.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