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进行持产损益的计算
- B.进行货币购买力的计算
- C.以名义货币作为计价单位
- D.以一般物价变动作为计价基准
- E.以现时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为计价基准
- A.母公司以现金向子公司投资
- B.子公司以现金偿还母公司欠款
- C.母公司以现金向子公司购买商品
- D.子公司以现金向母公司分派现金股利
- E.母公司以现金向子公司的少数股东购买子公司的股票
- A.由母公司编制
- B.有独特的编制方法
- C.以账簿记录为编制基础
- D.以个别财务报表为编制基础
- E.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复合会计主体
- A.持有应收账款,将因物价变动而遭受损失
- B.持有应付账款,将因物价变动而遭受损失
- C.持有银行存款,将因物价变动而得到收益
- D.持有长期借款,将因物价变动而得到收益
- E.持有存货,将因物价变动而得到收益
- A.可能会产生商誉
- B.将合并过程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 C.将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
- D.将参与合并企业的净资产按账面价值入账
- E.将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计入合并方财务报表中
- A.企业合并协议已经过股东大会通过
- B.合并方支付的合并价款一般应超过30%
- C.参与合并各方已办理了必要的财产转移手续
- D.企业合并双方已签订合并意向书
- E.合并方实际上控制了被合并方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承担风险享有收益
- A.银行存款
- B.应收账款
- C.股权投资
- D.债权投资
- E.权益工具
- A.一个分部的收入占企业所有分部收入总额的10%或者以上
- B.一个分部资产占企业所有分部资产总额的10%或者以上
- C.一个分部的成本费用占企业所有分部成本费用总额的10%或者以上
- D.一个分部的所有者权益占企业所有分部所有者权益总额的10%或者以上
- E.一个分部的营业利润占所有分部的营业利润总额的10%或者以上
- A.费用观
- B.利润观
- C.收益分配观
- D.资产负债观
- E.现金流量观
- A.0万元
- B.26万元
- C.171万元
- D.180万元
- A.交易汇兑损益
- B.兑换汇兑损益
- C.调整外币汇兑损益
- D.外币折算汇兑损益
- E.即时汇兑损益
- A.以历史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为计价基准
- B.以现时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为计价基准
- C.以现时成本和个别物价水平变动为计价基准
- D.以现时成本和资产的变现价值为计价基准
- A.现时价格计量
- B.历史成本计量
- C.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
- D.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 A.4800元
- B.7200元
- C.12000元
- D.62000元
- A.按名义货币考虑的财务资本维护观念
- B.按货币购买力考虑的财务资本维护观念
- C.按实物生产能力考虑的实物资本维护观念
- D.按实物生产能力考虑的财务资本维护观念
- A.乙公司
- B.丙公司
- C.丁公司
- D.戊公司
- A.作为负债项目单独列示
- B.作为所有者权益项目单独列示
- C.计入合并损益在合并利润表中列示
- D.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项目列示
- A.为实现合并支付的律师服务费
- B.合并企业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
- C.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 D.合并企业支付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
- A.外汇风险
- B.利率风险
- C.商品价格风险
- D.固定资产毁损风险
- A.营业外收入
- B.资本公积
- C.盈余公积
- D.投资收益
- A.金融远期
- B.商品期货
- C.金融期货
- D.金融期权
- A.投资收益
- B.套期损益
- C.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D.汇兑损益
- A.计入当期损益
- B.将其作为递延融资费用按折旧进度进行分配,调整折旧费用
- C.将其作为递延融资费用按租金支付比例进行分配,调整折旧费用
- D.将其作为递延融资费用按折旧进度进行分配,调整未确认融资费用
- A.公司对外提供担保
- B.公司发生亏损或者损失
- C.公司发生投资行为
- D.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其持有股份的情况发生变化
- A.资产负债表
- B.利润表
- C.现金流量表
- 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 A.247.5万元
- B.250万元
- C.252.5万元
- D.255万元
- A.盈余公积
- B.所得税费用
- C.资本公积
- D.营业外支出
- A.预计负债
- B.应付账款
- C.应付职工薪酬
- D.其他应付款
- A.时态法
- B.现行汇率法
- C.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
- D.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
- A.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下
- B.利润表的利润总额项目下
- C.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下
- D.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