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首次规定奸党罪
- B.凌迟刑正式入律
- C.规定了充军刑
- D.首创“坐赃”犯罪
- A.隋朝
- B.宋朝
- C.元朝
- D.明朝
- A.三犯流罪,升格加一等处刑
- B.伤害不死,限内保辜
- C.共同犯罪,造意为首
- D.公罪从重,私罪从轻
- A.《北齐律》
- B.《开皇律》
- C.《贞观律》
- D.《宋刑统》
- A.本级地方政府规章
- B.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 C.部门规章
- D.行政法规
- A.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 B.在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中,人口特少的乡、民族乡、镇,至少应有代表一人
- C.散居的少数民族应选当地人大代表,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少于当地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 D.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代表
- A.最高检察机关在责任制上实行个人负责制
- B.最高检察机关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双重从属制
- C.最高检察机关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 D.最高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 A.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
- B.决定进入紧急状态
- C.决定全国总动员和局部总动员
- D.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
- A.行政机关
- B.军事机关
- C.审判机关
- D.检察机关
- A.年满45周岁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 C.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D.在外国没有永久居留权
- A.抚恤残疾人
- B.抚恤烈士家属
- C.优待军人家属
- D.保障军人就业
- A.服务于民主化建设
- B.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 C.服务于祖国统一
- D.服务于世界和平
- 19
-
下列选项成立的有( )。
- A.张某参加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行为属于守法行为
- B.李某读报时针对某影星的偷税行为,对邻居张大爷说该影星将被判5年有期徒刑,这体现了法律的评价作用
- C.人民检察院根据群众检举对王局长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查的行为属于国家法律监督
- D.方律师在为一件产品致人伤害案代理时指出,一年前该法院在审理一起类似案件时没有判予精神损害赔偿,所以本案也不应该给予精神损害赔偿。方律师的这一思维方式属于演绎推理
- A.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
- B.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强制性,都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规范
- C.法律和道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 D.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
- A.本案的承办法官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有着正确的理解
- B.法官在审理此案时,违背了法官中立原则
- C.本案的承办法官对司法公正的认识有误,法律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 D.本案的审理比较好地体现了通过审判保障公民权利的司法功能
- A.法律责任规范着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后果防止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
- B.在权利受妨害以及违反法定义务时,法律责任又成为救济权利,强制履行义务或追加新义务的依据
- C.法律责任通过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权利、义务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
- D.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可以相互转换
- A.法律原则具有评价作用
- B.法律原则具有裁判作用
- C.法律原则具有预测作用
- D.法律原则具有强制作用
- A.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都不承认法的统治阶级意志性
- B.由于现代法的制定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是各种利益相互妥协和平衡的结果,因而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是自然法法则的反映
- C.由于法律文化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一国的法律又会受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法又具有历史性,因此,法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加强而加强,最后随民族个性的消亡而消亡
- D.神志论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和奥古斯丁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 C.《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
- D.《中国土地法大纲》
- A.“天坛宪草”
- B.“五五宪草”
- C.“袁记约法”
- D.“贿选宪法”
- A.领事裁判权
- B.会审公廨
- C.观审制度
- D.陪审制度
- A.条例
- B.则例
- C.判例
- D.成例
- A.唐朝
- B.宋朝
- C.明朝
- D.清朝
- A.谋大逆
- B.恶逆
- C.谋叛
- D.不道
- A.都察院
- B.御史台
- C.谏院
- D.尚书台
- A.大理寺
- B.刑部
- C.御史台
- D.大宗正府
- A.大理寺
- B.刑部
- C.御史台
- D.吏部
- A.律博士
- B.秋官大司寇
- C.大理寺
- D.尚书台
- A.《武德律》
- B.《贞观律》
- C.《永徽律》
- D.《开元律》
- A.《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
- B.《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
- C.《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
- D.《大理院审判编制法》
- A.《秦律》
- B.《法经》
- C.《铸刑书》
- D.《唐律疏议》
- A.政治自由
- B.文化权利和自由
- C.人身自由
- D.受教育的权利
- A.子产
- B.邓析
- C.李悝
- D.商鞅
- A.法国《人权宣言》
- B.美国《独立宣言》
- C.英国《权利法案》
- D.《欧洲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公约》
- A.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 B.审判庭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 C.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 D.法院系统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最高人民检察院
- D.最高人民法院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厅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 A.与会人员的过半数
- B.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
- C.与会人员的2/3以上
- D.全体组成人员的2/3以上
- A.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 B.报请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 C.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过半数委员通过
- D.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报经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 A.1/5至1/3
- B.1/5至1/2
- C.1/3至1/2
- D.1/3至1倍
- A.部门规章效力大于地方政府规章
- B.部门规章效力小于地方政府规章
- C.部门规章效力有时大于、有时小于地方政府规章
- D.具有同等效力
- A.撤销
- B.改变
- C.改变或者撤销
- D.废止
- A.继续进行
- B.由会议主席团决定是否继续进行
- C.即行终止
- D.由大会秘书处决定是否继续进行
- A.10人
- B.5人
- C.2人
- D.1人
- A.许可制
- B.登记制
- C.追惩制
- D.预防制
- A.1954年宪法
- B.1975年宪法
- C.1978年宪法
- D.1982年宪法
- A.10日以前
- B.15日以前
- C.20以前
- D.30日以前
- A.法律与道德是两类重要的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都是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建立而出现
- B.法律以道德为基础,但在调整范围上小于道德的调整范围,法律通常只对其中严重的、需要动用国家强制力的行为作出反应。因此,属于法律调整范围的必然属于道德调整范围
- C.由于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多元性,因此,法律和道德总是存在一定的冲突
- D.有时一个行为可能合乎情理,但却不合法(法律不允许或者不受法律保护)。反之也可能出现一个受法律保护的行为,却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
- A.全体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
- B.全体选民的2/3以上参加投票
- C.全体选民参加投票
- D.全体选民的3/4以上参加投票
- A.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文明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柱,具有天然的统一性
- B.法治的前提是国家里没有一个最高的权威和力量,如果有只能是法律;而民主的前提是国家中有一个最高权威:公意或多数
- C.在民主政治下,法律就不可能沦为工具,法治能真正实现
- D.法治与民主息息相关,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没有法治就没有民主
- A.甲、乙与公司之间的股权关系属于保护型法律关系
- B.丙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关系属于普通法律关系
- C.甲与银行之间的质押关系属于绝对法律关系
- D.乙与甲之间的诉讼关系属于隶属型法律关系
- A.法律效力强调秩序,而法律实效则突出公平
- B.法律具有统一的效力,而法律实施却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实效
- C.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拘束力,法律实效表示法律的实际实施状况
- D.法律效力着重讨论静止状态的法律的“应然”要求,法律实效则重点关注实施中的法律的实然状态
- A.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就是立法
- B.立法解释虽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但作为一种法律解释,不能赋予法律规定以新含义
- C.司法解释是司法机关在审判过程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因此这类解释不能按照社会的发展而赋予某类行为以新(相应)的法律意义
- D.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对自己所制定的法规所进行的解释也是行政解释
- A.守法中的“法”是指广义上的法律,即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 B.法律正当论认为法律可以给社会和每个公民带来利益,如稳定的秩序、安全、行为结果的可预测性等,这是公民遵守法律的基础
- C.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守法的原因是人们出于道德上的要求,即认为守法是道德义务的当然要求
- D.只有达到守法的高级状态,法律调整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 A.甲家贫如洗却不小心在打工的企业损坏了价值30万元的仪器
- B.甲偷了一辆价值2000元的自行车,14年后被人查出
- C.甲遇到进行抢劫的3个手拿利刃的歹徒时奋起反抗,夺过刀将其中一个歹徒刺成重伤
- D.甲偷彩电被事主抓住,签订了由甲向事主赔偿1000元精神损失的协议
- A.根本法与普通法是根据法律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主体、程序的不同为标准而对法律进行的分类
- B.一般法与特别法是按照法律适用范围的不同对法律所作的分类
- C.国内法与国际法是按照法律的创制主体和适用主体的不同而作的分类
- D.普通法与衡平法在当代普通法法系国家仍是一种基本的法律分类方法
- A.法律推理是任何法律适用中必须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
- B.法律推理以法律与事实为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因此,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就不可能进行法律推理
- C.法律推理的目的是得出法律适用的结论
- D.由于法律推理是连接抽象的法律规范与具体的人和事的逻辑思维过程,因此法律推理并不涉及当事人的利害关系
- A.《反垄断法》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这属于义务性规则
- B.《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这既不属于法律原则,也不属于法律规则
- C.《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七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机构制定。”这属于委任性规则
- D.《婚姻法》第二十二条:“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这属于确定性规则
- A.科学性原则
- B.民主性原则
- C.注重效率原则
- D.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 A.没有阶级、私有制,就没有代表复杂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态的国家和法律
- B.马克思主义法认为,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经济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 C.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开始利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是法律产生的政治根源
- D.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也比以往原始社会更加复杂和增多。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极为简单的习惯已不再适应,因而就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律。这是法律产生的阶级根源
- A.法与道德之间有必然联系
- B.真正的法律应与自然相吻合
- C.法律的存:在与道德的善恶无关
- D.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
- A.法理学是从总体上研究法和法律现象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
- B.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 C.法理学是一门以法(或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 D.法理学与部门法学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法理学是通过对所有部门法材料进行高度抽象概括而获得材料来源的,所以法理学既提供了研究部门法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它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对部门法学的研究又具有指导意义
- A.法律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这说明法不可能是全民意志的体现,一定具有阶级性
- B.统治阶级的意志必须要变成国家意志,才能被视为法律
- C.表现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都是和其根本经济利益相关的意志
- D.虽然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法的内容也反映被统治阶级以及统治阶级的同盟阶级的某些要求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