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总则编
- B.债编
- C.物权编
- D.亲属编
- A.《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
- B.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成文法典
- C.自首、类推、务限法和鞫谳分司制是唐朝推行的法律制度和刑法原则
- D.宋朝在三法司之外设立审刑院作为皇帝监督司法机关司法活动的御用机构
- 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
- B.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的人选
- C.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的人选
- D.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 A.式
- B.比
- C.科
- D.格
- A.《法院编制法》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个单行法院组织法
- B.《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首次规定了辩护制度
- C.《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以德国、日本的民事诉讼法为主要蓝本
- D.《法院编制法》规定设置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 A.居住状况
- B.生产单位
- C.事业单位
- D.工作单位
- A.言论、出版
- B.集会、结社
- C.游行、示威
- D.罢工、迁徙
- A.刑法
- B.人民法院组织法
- C.民族区域自治法
- D.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A.国务院
- B.中央军事委员会
- C.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D.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A.国务院
- B.中央军委
- C.国家主席
- D.最高人民法院
- A.以色列宪法
- B.美国宪法
- C.俄罗斯宪法
- D.英国宪法
- A.行政机关
- B.检察机关
- C.审判机关
- D.军事机关
- A.法律权利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
- B.公民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 C.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 D.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 A.法治能弥补民主的某些内在缺陷,防止民主的滥用或“多数人的暴政”
- B.法治使民主获得形式上的正统性和合理性
-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体现和保障
- D.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有共同的政治职能和历史使命,存在相互依存、渗透和保障的关系
- A.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 B.刑法司法解释采用从新原则
- 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 D.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 2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强制性是法律固有的特征,其他社会规范不具有强制性
- B.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 C.在构成法律规范的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行为模式
- D.法律解释的主体只能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 A.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属于独立于法律制度而存在的思想上层建筑领域,因此,不可能成为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 B.法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而不可能是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
- C.在一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一个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备、缺乏明确法律规定时,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往往直接起到法律作用,此时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就等同于法律规范
- D.司法人员法律意识的水平对于适用法律的活动以及案件的审判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到司法人员能否准确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能否合法、公正地审理案件
- A.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B.法是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 C.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 D.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 A.民间调解
- B.群众团体调解
- C.刑事案件调解
- D.政府调解
- A.《中华民国约法》
- B.《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C.《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
- D.《中华民国宪法》(“蒋记宪法”)
- A.《暂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制定的专门刑法典
- B.北洋政府完成了三次刑法修正案,但都未及决议公布
- C.北洋政府制定的刑法典具有优先于单行刑事法规适用的效力
- D.北洋政府形成了三元司法体制
- A.新刑法强调客观主义,强调客观后果而非犯罪性质
- B.新刑法在空间效力上采取属人主义为主,属地主义为辅的原则
- C.保安处分制度的引进更强调报应主义的机能
- D.保安处分制度的引进重在强调保全与教育机能
- A.红契
- B.白契
- C.质剂
- D.傅别
- A.《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
- B.《各级审判庭试办章程》
- C.《法院编制法》
- D.《大理院审判编制法》
- A.《光绪会典》
- B.《大清律例》
- C.《资政院院章》
- D.《钦定台规》
- A.刺字刑
- B.服制定罪
- C.凌迟刑
- D.干名犯义条款
- A.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
- B.隆礼、重典
- C.三民主义、权能分治
- D.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 A.五等
- B.十等
- C.十一等
- D.二十等
- A.西周
- B.秦朝
- C.汉朝
- D.唐朝
- A.起诉制度
- B.审讯制度
- C.判决制度
- D.回避制度
- A.议故
- B.议贵
- C.议功
- D.议宾
- A.国家工作人员
- B.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C.全体劳动者
- D.我国公民
- A.《盗法》
- B.《网法》
- C.《捕法》
- D.《贼法》
- A.村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
- B.村民代表会议有过半数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
- C.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 D.有1/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才能召集村民代表会议
- A.县一级的选举委员会
- B.乡一级人大主席团
- C.县一级人大常委会
- D.乡一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 A.全国人大
- B.全国人大常委会
- C.国务院
- D.省级人民政府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
- A.我国从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以来,一直对宪法采用全面修改的方式
- B.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成文宪法采取部分修改方式的国家
- C.审定程序是宪法修改的必经程序
- D.修宪权即修改宪法的权力,是依据制宪权而产生的一种派生性的权力
- A.司法部是我国最高司法机关
- B.我国司法机关实行双重从属制
- C.人民检察院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
- D.人民法院有权进行司法解释
- A.出生地主义原则
- B.血统主义原则
- C.出生地主义为主、血统主义为辅的结合原则
- D.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结合原则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 A.国务院
- B.省或者自治区人民政府
- C.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 D.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A.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 B.特别行政区政府
- C.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
- D.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
- A.自治区主席
- B.自治区党委书记
- C.自治区人民法院院长
- D.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 A.私有财产权
- B.私有财产
- C.私有财产所有权
- D.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
- C.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 B.国务院
- C.国家主席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 B.省级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 C.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对报请其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
- D.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机关也有权制定自治条例
- A.只要有法律和制度存在就有法制存在
- B.法治与法制具有统一性,可以共存
- C.法治与人治必然是对立的治国方略
- D.法治与德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理念
- A.法治要求法律至上,其他任何社会规范都不能否定法的效力或与法相冲突,因此法律与道德不可能并举并重
- B.法律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不因道德理论、理念、观点、学说的变化而改变
- C.道德是衡量良法与恶法的标准,是引导人们进行法律制度、法律秩序建设和改革的指针
- D.法律对道德的作用表现在: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理念、信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赋予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法律的强制力。因此,如果道德规范不上升为法律规范,将不可能得到遵守
- A.空难导致保险理赔
- B.超过诉讼时效导致丧失胜诉权
- C.因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导致丧失继承权
- D.因为年满18周岁而开始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A.甲、乙两公司签订有合作协议,后甲公司违约,经乙公司聘请的律师与甲公司进行交涉,并以提起诉讼相威胁,甲公司被迫付给乙公司一笔违约金
- B.党员张某因违反党纪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 C.学生李某因严重违反校规被学校通报批评
- D.某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因与宪法相抵触,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撤销
- A.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 B.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义务则是法律规定的
- C.权利对于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义务则因人而异
- D.权利应当享有,义务可以放弃
- A.限制性解释
- B.字面解释
- C.文义解释
- D.扩充解释
- A.法律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得出另一个未知的判断(结论)的思维活动,只有法律适用过程中才能用到法律推理
- B.在演绎推理中,只要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
- C.归纳推理实质上是一种立法活动
- D.辩证推理仅在当作为推理前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法律命题时才有可能适用
- A.抽象的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法律就得到了实现
- B.只有法律得到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才能得到推行
- C.法律得到了实施,又达到了立法者希望通过法律规制所达到的结果,则法律得到了实现
- D.法律具有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二者结合越紧密,法律越容易得到实现
- A.守法的最低限度是不违法
- B.守法的范围与一个国家的正式法律渊源密切相关
- C.守法不仅指依法履行法律义务,而且包括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 D.守法仅指对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遵守,不包括对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遵守
- A.我国的基本法律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 B.我国法的渊源以制定法为主,判例对法官判案没有任何作用
- C.国际惯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 D.在任何情况下,国家政策都不可以作为法官判案的依据
- A.凡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 B.凡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法规只能在制定机关所管辖的范围内生效
- C.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就可适用我国刑法
- D.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机构在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一律适用我国民事法律
- A.秩序价值、自由价值、人权价值
- B.正义价值、平等价值、人权价值
- C.秩序价值、效率价值、自由价值
- D.秩序价值、正义价值、人权价值
- A.法律移植反映了一国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借鉴与吸收,移植的对象是外国法,不包括国际法律和惯例
- B.法律移植不仅发生在同一法律集团内部,而且在不同的法律集团之间
- C.法律继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时代法律之间的延续和继受
- D.法的继承和移植是法律非独立性的反映
- A.法学体系是法律体系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基础
- B.法学体系和法律体系在一国一般只有一个,即具有一元性
- C.法学体系和法律体系都属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
- D.在法律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宪法和法律,在法学体系中起指导作用的是法学基础理论
- A.强调法律以社会为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其他派别法学的根本区别
- B.法律在本质上是社会共同体意志的体现
- C.在任何社会,利益需要实际上都是法律内容的决定性因素
- D.特定时空下的特定国家的法律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