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人员通行
- B.穿戴自储式呼吸装置和保护设备的人员通行
- C.受伤人员的通行
- A.150/150
- B.400/150
- C.150/400
- A.0.11
- B.0.011
- C.0.0011
- A.旁通阀
- B.甲板水封
- C.压力/真空破坏器
- A.①
- B.②
- C.①②
- A.1
- B.2
- C.3
- A.采用固定式接管与货油舱的惰性气体系统相接
- B.采用可拆卸式的惰气软管一直布置到双层底
- C.可拆卸式的惰气软管布置在舱顶,排除压载水时将惰气送入
- A.⑶
- B.⑴⑵
- C.⑴⑵⑶
- A.12
- B.3
- C.123
- A.1、2
- B.3
- C.1、2、3
- A.的附近予以关闭
- B.的远端予以关闭
- C.的外部予以关闭
- A.3
- B.12
- C.123
- A.隔离空舱或清洁压载舱
- B.隔离空舱或滑油舱
- C.隔离空舱或货油泵舱
- A.1
- B.2
- C.1+2
- A.大于5%
- B.小于5%
- C.大于8%
- A.一定要将拆下并用盲板分别将压载系统的管系和和货油管系连接管头封严
- B.保持连接状态,但其与压载系统的管系和和货油管系连接的端部必须用盲板封严
- C.保持连接状态,但其与压载系统的管系和和货油管系连接的端部必须有阀保护并处于关闭
- A.套管型接头
- B.U型弯管
- C.修正型接头
- A.惰气风机
- B.水力风机
- C.自然通风
- A.货油泵/离心泵
- B.真空泵/真空泵
- C.喷射泵/喷射泵
- A.效率高,排量大
- B.吸入压力大,排量高
- C.当吸入气体或液体混合物时,不影响其工作效率。
- A.风向和风力,卸货速度;P/v阀或/和惰气桅(MASTRISER)的高度和位置
- B.风向和风力;装货速度;P/v阀或/和惰气桅(MASTRISER)的高度和位置
- C.风向和风力;装货速度;P/v阀或/和惰气桅(MASTRISER)的数量和状态
- A.16%
- B.18%
- C.21%
- A.保护海洋环境,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
- B.规定油污事故中肇事者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对遭受损害的一方给予适当的赔偿
- C.促进各国加强油污防备和反映工作,在遇到重大油污事故时进行区域性或国际性合作
- A.可由货油泵独自进行扫舱,能够在货油舱低液位时货油泵能实现迅速启动
- B.在扫舱工作前,货油泵排出阀的操作
- C.不需要进行不需要从货油泵转换到扫舱泵,避免人员频繁上下泵舱,也不并要求有较高的经验及判断技能的
- A.1
- B.2
- C.1+2+3
- 38
-
离心泵排量与压头:()。
- A.没关系
- B.成反比
- C.成正比
- A.侧氧仪
- B.测爆仪
- C.毒气探测器
- A.每小时计算一次
- B.每2小时计算一次
- C.每3小时计算一次
- A.含有卤素化合物的精炼石油产品
- B.多氯联苯(PCBs)
- C.聚氯乙烯(PVCs)
- A.不能连接装载仪
- B.货油舱使用时受惰气压力影响
- C.误差不稳定,精度较高
- A.1
- B.2
- C.1+2+3
- A.燃油
- B.货物比重
- C.稳性
- A.⑴
- B.⑵
- C.⑶
- A.1+2
- B.2+3
- C.1+2+3
- A.加热管是否渗漏水,舱内温度是否已经达标
- B.加热管是否渗漏油,舱内温度是否已经升高
- C.加热管是否渗漏汽,舱内温度是否已经过高
- A.30分钟
- B.10分钟
- C.20分钟
- A.3
- B.12
- C.123
- A.⑴
- B.⑵
- C.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