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船舶二副《船艺》试题(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3

我国国家计量标准中的符号表示:

  • A.向上
  • B.小心轻放
  • C.由此吊起
  • D.由此开启
6

测爆仪是用来测量______含量比例的。

  • A.舱室内氧气
  • B.舱室内可燃气体
  • C.舱室内爆炸混合气体
  • D.A或B
7

______应定期检查和更换。

  • A.消防设备
  • B.救生设备
  • C.水泥
  • D.木板、木枋
8

堵漏盒一般用在:

  • A.有较大卷边的破洞
  • B.船壳裂口有突出物处
  • C.用木塞后仍有不规则缝孔处
  • D.以上都适用
9

船舶主要防水抗沉结构是:

  • A.船体开口的关闭设备
  • B.水密横舱壁和双层底
  • C.排水设备
  • D.A+C
10

某船员房间失火,驾驶台应首先:

  • A.减速、尽快与外界联络
  • B.向全船鸣放失火警报
  • C.转向、使失火部位处于下风
  • D.准备弃船
11

船舶发生火灾时,为了有助于控制火势蔓延,驾驶台应下令:

  • A.加速航行至安全水域
  • B.停车漂泊
  • C.抛锚
  • D.减速停车,并操纵船舶使失火部位处于下风
13

船员起居场所灭火器最低配备要求是:

  • A.每三个房间一个
  • B.每层甲板二个
  • C.每层甲板一个
  • D.总共五个
14

消防水带每______检查一次,并摊开重卷。

  • A.三个月
  • B.二个月
  • C.九个月
  • D.一年
15

当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浓度低于爆炸极限下限时会:

  • A.爆炸燃烧
  • B.燃烧不爆炸
  • C.爆炸不燃烧
  • D.不爆炸不燃烧
16

扑灭大面积油类火的最佳灭火剂是:

  • A.二氧化碳
  • B.1211
  • C.空气泡沫
  • D.水雾
17

救生艇必须在______上用黑漆写明该艇所属船名、主要尺度及乘员定额。

  • A.艇首左右舷
  • B.艇中左右舷
  • C.艇尾左右舷
  • D.任意部位
18

船舶电器火灾,如能切断电源,应按______处理。

  • A.甲类火
  • B.乙类火
  • C.丙类火
  • D.丁类火
19

内河船舶多采用吊艇钩,钩开口方向须面向:

  • A.艇首
  • B.艇中
  • C.艇尾
  • D.任意方向
25

若用滚筒涂油漆则涂刷面积:

  • A.增加10%
  • B.减少10%
  • C.增加5%
  • D.减少5%
26

调色时,应以______为基础,慢慢加入______。

  • A.红色/黄色
  • B.浅色/深色
  • C.深色/浅色
  • D.红色/其他色
28

平板舵是属于按照下面哪项分类的舵:

  • A.按舵叶剖面形状
  • B.按舵的支承方式分
  • C.按舵杆轴线位置分
  • D.特种舵
31

人力舵的定期检查保养时间是:

  • A.1个月
  • B.1~3个月
  • C.3个月
  • D.6个月
35

关于系船缆叙述正确的是:

  • A.首缆是由船首部向后伸出系于码头的带缆桩上
  • B.尾缆是由船尾向前伸出。其作用是制止船尾向外张和向前移
  • C.前倒缆是由船首向后伸出。其作用是制止船首前移和外张,靠码头时绞收该缆可使船首 靠拢。离码头时带住该缆,操纵车舵,可使船尾离开
  • D.后倒缆是由船尾向后伸出,其作用除承受船向后的拉力外,在离码头时可作坐缆带住船 尾,使船首容易摆出
37

电动锚机在系泊作业中,当离合器合上时,则:

  • A.卷筒转动而链轮不转动
  • B.卷筒不转动而链轮转动
  • C.卷筒与链轮同时转动
  • D.卷筒与链轮都不转动
38

绞缆时,应______离合器,驱动轴带动绞缆机滚筒绞缆。

  • A.合上
  • B.脱开
  • C.合上或脱开
  • D.以上均不对
42

耐高温、强度大、耐酸性好的缆绳是:

  • A.尼龙绳
  • B.涤纶绳
  • C.乙纶绳
  • D.丙纶绳
43

强度最大的一级锚链是:

  • A.A1级
  • B.A2级
  • C.A3级
  • D.A4级
45

锚链检查修理后应涂上:

  • A.红丹
  • B.铝粉底漆
  • C.沥青漆
  • D.白色水线漆
48

霍尔锚抓重比小的缺点可以在配锚时______来解决。

  • A.加横杆
  • B.增加锚重
  • C.减轻重量
  • D.加长锚爪
50

在末端链节的末端和锚端链接的前端都装有转环,目的是:

  • A.防止锚链产生跳动
  • B.防止锚链卡孔
  • C.防止锚链发生过分扭绞
  • D.增加锚链局部强度